发布时间:2012-03-28 16:03 原文链接: 海洋所海洋微生物抗感染药物的生物合成研究获新进展

  替达霉素(Tirandamycins)含有2,4-吡咯烷二酮和双环缩酮两个特征结构单元,能够跟细菌RNA聚合酶结合,从而抑制细菌转录过程中链的起始和延伸,产生抗菌活性(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也有抑制作用);替达霉素还选择性地抑制马来布鲁线虫天冬氨酰-tRNA合成酶的活力,杀虫活性可潜在用于治疗象皮肿。该类化合物新颖的化学结构和独特的药效作用机制已经引起药物合成和生物合成化学家的兴趣。

  在前期工作中,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筛选到一株来自南海沉积土的放线菌Streptomyces sp. SCSIO1666,该菌生产替达霉素但对海盐有依赖性(《中国海洋药物》, 2010, (6), 12-20);以酮基合成酶为探针克隆了其生物合成基因簇,对7个生物合成基因进行了置换突变和代谢产物分析,推断了其生物合成途径,发现trdK是生物合成途径中的负调控基因,其突变株使替达霉素的产量提高了一倍以上(Biochem. Biophy. Res. Commun., 2011, 406, 341-347);随后通过体内突变、体外蛋白生化测试和光谱位移分析报道了trdL是一种新颖的、与FAD以双共价键形式结合的氧化酶,负责后修饰10位羟基脱水形成酮基(Org. Lett., 2011, 13, 2212-2215)。

  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生物合成途径中的trdE基因,该基因编码一种16家族糖基水解酶,具有糖基水解酶家族的典型催化保守位点E145XD147XXE150。由于替达霉素分子中没有糖基结构单元,该基因的功能是个谜。研究人员构建了trdE突变株,发现突变株积累一个新的生物合成中间体pre-tirandamycin,为该分子聚酮-聚肽生物合成模块上释放下来的最早的前体化合物。体外蛋白表达和生化实验表明,TrdE催化pre-tirandamycin脱水形成替达霉素C,负责C-11/C-12双键的形成。

  为解析其催化机制,研究人员对TrdE中具有糖基水解酶特征的三个保守氨基酸和4个具有潜在脱水作用的组氨酸进行了定点突变,对点突变蛋白进行CD谱测定和酶反应动力学参数表征,发现糖基水解酶的保守催化位点对酶活力的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揭示了E150是该酶的活性催化位点,提出了可能的脱水催化机制。有别于天然产物中酮基还原酶-脱水酶双结构域催化形成双键,TrdE具有糖基水解酶的典型特征,但利用其催化中心在替达霉素生物合成中催化双键的形成,代表了一种天然产物双键形成的新机制。

  以上结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J. Am. Chem. Soc. 2012, 134, 2844-2847),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博士生莫旭华,通讯作者为鞠建华研究员。

  文章发表后,很快被Nature Chemical Biology杂志选为亮点论文,并发表题为Hidden by homology(2012, 8, 320)的评述,认为“TrdE功能的阐明对于其它生物合成途径中类似未知功能酶的确认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973项目和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基金的资助。

相关文章

天津工生所在低值碳原料生物合成单细胞蛋白方面获进展

传统微生物生产菌体蛋白存在低值原料的转化效率和速率低、蛋白质合成能力不足等问题。巴斯德毕赤酵母由于具有天然的甲醇同化能力被认为是生产甲醇单细胞蛋白(SCP)的理想宿主,但是其复杂的甲醇代谢途径和细胞内......

新进展|珊瑚共附生微生物产生代谢产物,竟能抵御外界病原菌侵袭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长生团队在珊瑚共附生稀有放线菌来源天然产物发现与生物合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有机化学通讯》。珊瑚在自然界中以共生功能体的形式存在,微生物是其重要组......

中国科大研制出生物合成的纤维素基绝缘纳米纸

随着人类对南极洲、月球和火星等极端环境探索的深入,不断出现的极端环境条件,包括强紫外线(UV)环境、原子氧(AO)和高低温交替环境等,已经成为今后探索的主要障碍。在这些极端环境下,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会......

新研究揭示了一种代谢物是如何导致炎症和疾病的

一项突破性的研究发现了线粒体的一种代谢物与触发炎症反应之间的联系。作为我们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线粒体在执行各种任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细胞运作所需的化学反应。这些功能之一是生产能量,这对细胞生长......

我所实现二萜香紫苏醇高效生物合成

近日,我所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1823组)周雍进研究员团队在天然产物萜类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在酿酒酵母中构建并优化二萜香紫苏醇生物合成途径,通过全局调控中心代谢途径,实现了香紫苏醇的高效......

打破50年瓶颈!中国农药领域历史首篇《自然》论文发表

本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基因组研究所杨青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龚勇研究员合作,阐明了几丁质生物合成的机制,从而为针对几丁质合成......

《自然》:中国科学家破译古老的生物合成之谜

 几丁质生物合成是一个古老而保守的合成途径。中国科学报社科学可视化中心制图从三叶虫到蝴蝶,从海葵到蜗牛,从酵母到念球菌……都有几丁质的身影。几丁质俗称甲壳素,早在5.3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研究团队在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9月1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杨春芳副研究员......

赋能“双碳”生物合成技术助力绿色低碳

提到生物合成,你会想到什么?是生活在实验室中的微生物,还是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复制人”?其实,生物合成和我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遥远。生物合成能够合成淀粉、肉制品,具备服务于工业生产与农业转型的巨大潜力,......

活有机体中发现自然生物合成过程

科技日报北京6月1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据1日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日本东京大学、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中国武汉大学与德国波恩大学合作,首次见证了在真菌中不使用角鲨烯就形成三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