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5-03 09:36 原文链接: 林群:当前公众科学热情不高该怪科学家

林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我国科研项目投入虽然很大,但却唯独少了科普经费。目前科学家从事科普只是尽义务,很难申请到经费。科普教育还要依赖大科学家。当年华罗庚做讲座,全国有百万人在听,我做讲座就只有几十个人,这就是差距。

  ——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仅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 

  公众科学素养不高的问题,已经在社会上引发多次讨论。有人将这一原因归咎为应试教育体制问题,有人认为原因是人们普遍忽视科学的重要性。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群,在近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当前公众对科学热情不高,不怪公众,都是我们科学家自己造成的。” 

  作为数学家,林群院士从事科普教育近20年了。他做过微积分连环画,出过微积分读物,有过多次微积分普及讲座,开过微积分博客,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微积分爷爷”。但他也有着深深的无奈,“每次我都满腔热情地去(做讲座),被泼冷水地回。” 

  中国青年报:您在上世纪90年代曾出过一本《画中漫游微积分——著名科学家谈微积分》,您怎么会想到要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做科普? 

  林群:做科普时,我主张一定要把专业性知识降到最少。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说,真正的科学应该是“用看不用想”。我认为看图是最容易的切入形式,就像放电影,一张张胶片过去,就是一个个完整的故事,能让人们达到 “用看不用想”的效果。 

  中国青年报:您还记得自己画的第一幅作品吗?  

  林群:记忆犹新啊。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天,我随团旅游参观一棵古树时,导游说,它年年都在长高,但是树高怎么测量呢?有人说把树砍倒了再量,有人说爬到树上再量。我学过初中三角,立刻想到了可由斜率求树高,而不必砍树或爬树。这不就是微积分的基本公式吗?回屋之后,我立刻将这个故事写下来,并配上图画,后来还发表在《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上,有好几本教科书用了这幅画。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说,他通过这幅画看清了微积分的本质。从那以后,我就越发中意用这种方式来传授数学知识。 

  中国青年报:您还出版了《微积分快餐》、《微积分减肥快跑》等科普书籍,开设了“微积分博客”,并且到全国各大高校进行讲座。对于科普教育内容,大家的反应如何?  

  林群:反应很差,多数学生坐在后排,戴耳机或敲计算机,老师在前排也是应付应付,只有极少数真心地听进去。所以每次我都是满腔热情地去,被泼冷水地回。  

  我总结了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我从事的是数学科普教育。数学太难了,并且公式很多。英国物理学家霍金曾说:“有人告诉我,我在书中的每一个方程都会使这本书的销量减半,为此我决定一个方程也不用。然而,最后我确实用了一个方程,即爱因斯坦著名的方程E=mc2。希望这个方程不会吓跑一半我的潜在读者。”我也发现,我的博客中,如果是讲数学故事的文章,访问量很快上到几千。而一旦涉及数学公式,访问量一天只有几个。 

  其次,与许多人过于功利化的心态有关。我去做讲座时,有很多数学系的学生去听。但他们只喜欢听我讲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的可发展方向,这样就可以踩着别人的肩膀继续做研究,能有更多学术成果。跟他们研究与论文无关的内容,他们都不在意。 

  中国青年报:您觉得当下公众对于科学热情不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林群:现在很多公众对科学热情不高,不怪公众,都是我们科学家自己造成的。一方面,科学家们在心态上存在问题,有着长久以来的偏见与误解,导致现在致力于科普教育的科学家并不多,或者不敢去做,怕受嘲笑。很多人认为科普是不务正业、不学无术,没有创新性,是科研搞不下去了才去搞科普。甚至有人说“如果你继续搞科普,还有谁敢请你做讲座呢?”  

  还有很多人认为,科学家跟媒体记者沟通就是爱出风头,瞧不起跟大众接触的科学家。很多科学家都说,如果遇到记者打电话过来,就应该拒绝。他们认为记者就是胡来,科学家一定不能跟着瞎起哄。就这样,科学家把自己关在高高的阁楼里,很难与社会大众接触。

  有些科学家还有一种很严重的心态:总觉得给大众讲授没什么意思,只愿与同水平科学家对话。好像全世界只有几个人知道,才更体现出我们了不起。 

  另一方面,一些科学家不懂得如何与公众沟通。交流传授的过程中,许多科学家有意无意地只用专业、枯燥的术语与公式,不善于把复杂深奥的科学问题通俗化、简单化,无法吸引广大群众,更别说让公众理解掌握了。慢慢的,公众对于科学的热情也就减少了。 

  中国青年报:很多人说现在从事科普教育的科学家不多,您怎么看待?  

  林群:我觉得,科普教育本应是科学家的天职,我们归根到底是需要将知识传给下一代的。  

  有些国家,有一种吸引科学家与大众双向交流的机制。科学家为了使社会了解自己正在研究的课题,会主动向公众宣传。为读者写科普文章,在一些科学家中成为惯例。科学家们都觉得有义务向公众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也产生了很多世界级科普名著,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法拉第的《蜡烛的故事》、别莱利曼的《趣味物理学》等。这些书在国外几乎家喻户晓,影响着几代人的成长。  

  在我国,科学家们从事科普教育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例如,张里千的《正交法与应用数学》、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吴文俊的《几何问题的力学证明》、张景中主编的《好玩的数学》、李大潜的《从欧拉的数学直觉谈起》、袁亚湘的《瞎子爬山法》等,都是很优秀的科普作品或演讲。而被评为中国好书之一的《十万个为什么》,也凝聚着中国老一代科学家的辛勤汗水及对科普事业的关爱。  

  谈到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数学圈子里做得最好的就是华罗庚先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华罗庚在报纸上写了很多数学普及的文章。他还曾到全国各地给几百万人做“两法”演讲——优选法和统筹法。有一次,我搭乘出租车。当司机得知我研究数学,立刻脱口而出:“哦,0.618。”这正是优选法里普及的黄金分割。短短一句话让我非常惊讶,也为“两法”的影响之深远而震撼。一个人能将数学的财富让这么多人分享,是十分了不起的。这也正是科普教育的魅力所在。  

  中国青年报:我们应该如何鼓励更多科学家参与科普呢? 

  林群:首先,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中国的科研评价机制还不完善,仅仅以科研成果衡量科研成绩。而那些花了精力做科普的科学家的工作,无法量化评价,这就很难调动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以我为例,我虽然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关注科普教育,并对其产生浓厚兴趣,但为了职称,我也只能到1993年评上院士之后,才能做这份自己喜欢的工作。  

  其次,是缺乏投入机制。我国的科研项目投入虽然很大,预算细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上,但却唯独少了科普经费。目前科学家从事科普只是尽义务,很难申请到经费。  

  第三,现在很多年轻科学家没时间留给自己去思考。要到国内外各地到处跑,去听报告、参加会议。但科普工作恰恰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与回顾。

  中国青年报:您觉得下一步我国的科普工作该如何发展?  

  林群:恕我直言,科普教育首先必须由科学家来完成。一般人做科普有困难,他们很难让真理露出海面来,也很难把原创性的东西告诉大众。科学家作为科学知识的生产者,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科普的重任。科普对科学家本人也有益,它能使科学家更好地消化和理解自身的专业。

  不仅如此,科普教育还要依赖大科学家。当年华罗庚做讲座,全国有百万人在听,我做讲座就只有几十个人,这就是差距。同时,大科学家对于问题理解最透,也才有可能以最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公众。这方面我也做不到。  

  中国青年报:通过近二十年的科普教育,您有怎样的心得?  

  林群:几年前,我把自己的一份科普演讲稿提前发给了北京四中、北京五中等学校200多个中学生。有一名中学生写信告诉我说,我写的东西他们看不懂,但他愿意帮我修改。后来,我索性把这个中学生请进了那次科普队伍。很多时候我不讲,而是让他替我讲,这样更有利于同龄人的理解吸收,效果更好。  

  我的梦想是,希望有一天我的科普教育能由动漫来实现,数学要能通过小说来传授。一位新当选的院士表示要写一本数学领域的《三国演义》,我很支持,但现在还实现不了。我真心希望全社会能多关注我们,与我们合作。

  我花了20年总算完成了一门“微积分”。我打算再花20年,进行下一门类整理,那时候我也就100岁了。这项事业,靠我一个人是万万不能完成的。

相关文章

林群院士:69年数学研究致力普及微积分

  人物小传林群:1935年出生,福建连江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计算数学,特别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他热爱科普和教育......

林群院士:69年数学研究致力普及微积分

  人物小传林群:1935年出生,福建连江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计算数学,特别是微分方程的高性能解法方面,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他热爱科普和教育......

微积分三板斧

林群(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数学专家)微积分之所以重要,一是奇特,一是有用。它解决生活中难题,如高铁的瞬时速度、建筑的面积,这些本属“无穷”的计算,不可能实现,但微积分却创造出奇迹,将这些“无穷”的计算......

伟大数学家黎曼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随着菲尔兹和阿贝尔奖双料得主迈克尔·阿蒂亚爵士宣称自己证明了黎曼猜想,黎曼的名字和他的世纪猜想再次回到公众的讨论之中。然而,黎曼,除了他的猜想,还有一些故事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的。黎曼,拍摄于186......

伟大数学家黎曼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随着菲尔兹和阿贝尔奖双料得主迈克尔·阿蒂亚爵士宣称自己证明了黎曼猜想,黎曼的名字和他的世纪猜想再次回到公众的讨论之中。然而,黎曼,除了他的猜想,还有一些故事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的。黎曼,拍摄于186......

林群院士:教材减负的哲学,由厚变薄

两会期间科技教育界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帽子”满天飞,二是减负。前一个问题我只是看到两会报道,自己没有新见解。但反过来想,这么多的“帽子”是祸是福还要观察。我认为“帽子”可能对更多的人会起到激励和支持作......

南开教授:科学素养是立德的基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宋代著名理学家张载的名言,并得到朱熹、吕祖谦、真德秀以及众多帝王将相的高度赞赏。张载之志堪称具有崇高的学术担当,然而“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思想......

为什么有人就是不肯相信科学家

如果一个人一直对于自己引用的论点的真实性、提出这些论点人的专业性、对实验的严谨性,不做任何判断和筛选,永远对理性的其他声音不予听取,那他永远都会陷入在这种“不信任”的恐慌情绪中。本周有很多科技的大事,......

丘成桐:学点微积分炒股可以炒得更好

“中国孩子学数学,不是因为兴趣,而是因为高考,所以,最终难以学好。”昨日,著名华人数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参加全国首家互联网社区医院成立仪式时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学好微积分,在生活中随处......

百余院士呼吁全社会回归科学精神

日前,由中国科学报社发起,腾讯网协办的“回归科学精神,拒绝低俗迷信”系列活动向全国知识界发起倡议,呼吁全国知识界人士提高自身科学素养,抵制低俗迷信,为倡导全民科学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尽到相应职责。截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