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8-06 16:34 原文链接: 吃一块隔夜冰西瓜竟致小肠坏死!很多人还在这样吃

  近来酷暑难当,在外奔波一天,回家吃一块冰得透心凉的冰西瓜,是再惬意不过的事情。

  但是最近,湖南张先生散步回家,就把前一天放在冰箱里的一块冰西瓜拿出来吃了。

  吃下西瓜 2 小时后,张先生突然腹痛,且疼痛不断加剧,辗转求医后被诊断为 “ 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 ”,经紧急手术切除了已经发生坏死的长约 70cm 的小肠。

  消息一出,可吓坏了众人。那么,为何在夏日里几乎是人人家中必备的冰西瓜,却成为了肠道杀手?冰箱里储存的食物,到底是否安全?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同类情况再次发生呢?

  冰西瓜,为何导致小肠坏死?

  在很多人眼中,冰箱不仅仅是降低食物温度、增加其风味的工具,更是一个安全的“保鲜箱”,可以有效防止食物中的微生物滋长。

  实则不然,在蛋制品、肉制品中可能残留有沙门氏菌,在感染这类细菌后,人体会表现出怕冷、腹部绞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而蔬菜和水果中则可能残留有志贺氏菌,在感染这类细菌后,人体在经历1-3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继而出现腹痛、发热、腹泻等症状。

  而由于个人使用习惯问题,许多人会将生肉制品、果蔬等直接放入冰箱冷藏,这类食物含有大量水分、且携带有大量细菌,在冰箱内长期储存后,会导致其内部残留有大量细菌。

  这时,若将切成片状、又没有任何保鲜膜包裹的西瓜直接放入冰箱,其表面存在大量水分及糖分,非常利于细菌滋长,一夜过后,原来凉爽可口的冰西瓜就转变为了滋生有大量细菌的“毒”西瓜。

  以在冰箱中隔夜放置的西瓜为研究对象,分别取其表层、表层下4cm、表层下8cm的果肉作为样本,将其捣碎后的组织液涂布在培养皿中培育。在48 h的培育之后,这三个样本的培养基中均出现细菌,而表层组织液样本的培养基中的细菌含量最高,其数量已难以计量,初步估计已超数亿个!对于胃肠道不好的人,吃下这么一块无异于细菌培养基的西瓜,对肠道的伤害可想而知。

  以后该怎么保存西瓜?

  1、切西瓜前一定要把西瓜清洗干净,擦干水分再切,最大程度减少病菌的侵入。

  2、切开西瓜后,要在第一时间放入冰箱保鲜,不能等吃完一半才去处理另外一半。

  3、用保鲜膜包裹西瓜的时候,不能只盖上西瓜果肉的一面,要将半个西瓜整个包裹起来,做成密闭的环境。

  真正到了炎热的高温环境时,无论是完整的半块还是切成小块的西瓜,如果没有任何防护,6个小时内就会长出“多不可计”的细菌。所以切开后的西瓜储存的时间勿超4小时,没吃完的尽量低温冷藏,并尽量保证完整。

  专家提醒,切开的西瓜放入冰箱最好别超过12小时,最长不要超过24小时。西瓜最好现切现吃,吃不完的尽早盖上保鲜膜冷藏。此外,把冰箱里的西瓜拿出来吃时,可以先将表面约1厘米的部分切除。

  冰箱里储存的食物,是否还安全呢?

  从原理而言,冰箱中储存的食物是安全的。

  一般的家用冰箱,冷藏层温度一般为2-4℃,它是通过营造低温环境来延缓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速度,进而延缓食物的腐烂变质,其保质期视食物而定,一般1-5天。

  冷冻层温度一般为-18℃,它是利用水分冻结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延缓食品及微生物中的各种生化反应,抑制各种酶类的活性,以达到保藏食品的目的,其保质期最长可达一年。

  但事实上,无论是冷藏食物还是冷冻食物,都并非绝对安全。

  1、在冰箱的使用过程中,有些人不习惯将生与熟制的食物分开放置,这会导致生的食物中的细菌污染熟食,从而影响食物的安全性。

  2、冰箱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其内部会残余大量食物中的水分,这些水分若不被及时清理,会成为微生物滋生的极佳暖床。

  3、对于一些细菌而言,温度越低,其繁殖速度越快。如李斯特菌,它可在0~10℃的低温中生长繁殖,其常存在于冷藏的牛奶中;耶尔森菌,同样在越低的温度环境中繁殖越快,其长存在于生猪肉中。对于这类细菌而言,冷藏储存不仅不能延缓其腐败变质,若储存不当,还有可能污染冰箱中的其他食物。

  4、尽管冷冻的食物相对安全,但相对专业冷库采用的-80℃的冷藏温度,家用冰箱所用的-18℃仍显不足,且在使用过程中,一些家庭频繁的开关冰箱门,或是对冷冻食物的反复解冻,都会导致冷冻食物中的细菌繁殖,进而对其安全性产生影响。

  该如何预防同类情况再次发生?

  1、在冰箱的冷藏室中放置一个温度计,市场调整冰箱参数以维持冷藏室温度在2-4℃。

  2、在存放生熟食物时,要用保鲜袋或者密闭容器(如保鲜盒)将其分装好,并存放于冰箱的不同位置,以避免交叉污染。

  3、对于烹调后的食物,若没有食用过,应将其冷却至室温后立刻存放入冰箱;若已经食用后再储存的,应该先将其再次加热,再存入冰箱。

  4、对于在冰箱中放置过夜的食物,应将其彻底加热后方可食用。

  5、对于冷藏层中的时候,其存放的时间不宜太长;若需储存较长时间,则应该将食物保存在冷冻层中。

  6、储存在冷冻层的食物,应将其分装为一次食用的量,每次烹制只取一份解冻即可,避免因反复解冻而导致的微生物滋生或食物风味变化。

  7、要经常清理冰箱,定期清除不需要的、或储存过久的食物,保持冰箱内部干净、不潮湿。

相关文章

揭开致病细菌穿越人体血脑屏障之谜

记者10月24日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王磊教授团队首次揭示了引起细菌性脑膜炎的3种主要细菌如何利用同一机制穿越血脑屏障的分子机理,这对细菌性脑膜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

Nature:转座子编码的核酸酶利用向导RNA促进转座子自身的传播

基因组工程可能是医学的未来,但它依赖于数十亿年前在原始细菌中取得的进化进步,而原始细菌是最初的基因编辑大师。科学家们对这些古老的基因编辑系统进行改造,推动它们完成更加复杂的基因编辑任务。然而,要发现新......

JACS:挑战常规!化脓性链球菌心磷脂SpCL1可在人体引起免疫反应

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pyogenes)是一种导致链球菌性咽喉炎和其他感染的细菌。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化脓性链球菌制造的一种分子可能有助于解释几个长期......

病毒入侵时,生命体如何自我保护?

在生命体内存在在这样的一种英雄主义:细菌在杀死入侵病毒的那一刻“壮烈牺牲”,与其“同归于尽”,以完成保护生命体的重任。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就通过间接的手段检测到了一种同归于尽的自我保护行为,......

突破细菌防御新策略取得进展

广西大学何正国团队(李肖辉为第一作者)在CellHost&Microbe在线发表题为“MycobacterialphageTM4requiresaeukaryotic-likeSer/Thrp......

“训练有素”的工程细菌可发现体内癌症

据1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团队设计出了可检测活生物体中肿瘤DNA存在的细菌。这种细菌作为生物传感器,可部署在肠道内,检测结直肠肿瘤释放的DNA。实验中,它检测到了小鼠结肠中的......

藻际微生物研究新进展

近日,山东大学海洋学院教授杜宗军团队解析了不同海洋大藻的核心微生物类群,发现了其强大的多糖降解潜力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潜力,并对藻际微生物区系和周围环境微生物区系进行了比较,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组》。......

果蝇免疫系统产生抗菌肽来防御食物和环境中常见细菌

以前的理论认为抗菌肽(antimicrobialpeptide)---一类天然抗生素---在杀死一系列细菌方面具有普遍作用。然而,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和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考察......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西瓜甜瓜项目进展顺利

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正有序推进。国家西瓜甜瓜种质资源中期库(郑州)主要负责西瓜甜瓜资源的编目入库工作。今年,该库在位于新疆的哈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试验地开展普查资......

人造细菌进化能力超越自然

据5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和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领导的一个团队从支原体细菌中创造了一种最简单细胞,它只包含493个基因,是已知所有自由生命体中最小的基因组。这些细胞能够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