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11 11:36 原文链接: 匡廷云院士团队揭示硅藻特有捕光天线蛋白复合体结构

  硅藻是海洋中最“成功”的浮游光合生物之一,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贡献了地球上每年约20%的原初生产力,且在地球的元素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与硅藻特有的捕光天线蛋白“岩藻黄素-叶绿素a/c蛋白复合体”(Fucoxanthin chlorophyll a/c protein,FCP)的功能密切相关。硅藻的FCP复合体具有出色的蓝绿光捕获能力和极强的光保护能力,这是硅藻能够在海洋中繁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角褐指藻类囊体膜上的FCP二聚体晶体结构。a和b:FCP蛋白晶体;蛋白中的叶绿素a(绿色),叶绿素c(洋红色)和岩藻黄素分子结构分别以棍状图显示,蓝色为硅甲藻黄素。

  硅藻的FCP复合体属于捕光天线蛋白复合体(Light harvesting complex,LHC)超级家族,但其氨基酸序列与高等植物和绿藻的叶绿素a/b捕光天线蛋白的同源性很低,而且最为突出的是FCP结合大量岩藻黄素和叶绿素c,能够捕获蓝绿光以适应水下弱光环境。同时,FCP结合的岩藻黄素和硅甲藻黄素参与建立硅藻的超级光保护机制可以帮助这种浮游生物适应海水表面的强光环境。然而硅藻FCP复合体的结构长期没有得到解析,限制了硅藻光合作用机理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沈建仁和匡廷云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高等植物和藻类捕光天线蛋白的研究工作,通过多种手段解析了一种羽纹纲硅藻——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FCP二聚体1.8埃的晶体结构。研究人员发现,每个FCP单体中结合7个叶绿素a、7个岩藻黄素、2个叶绿素c、1个硅甲藻黄素和一些脂类及去垢剂分子;每个叶绿素c分子分别与2个叶绿素a分子成簇,并与其中一个叶绿素a分子紧密耦合,叶绿素c的原卟啉环结合在叶绿素a和岩藻黄素之间;每个叶绿素簇内部的叶绿素距离都在3.5埃左右,可以使能量快速高效地传递;FCP二聚体内部的叶绿素距离都在10埃以内,使激发能达到快速的平衡和传递。

  研究人员还发现,FCP单体中有6个岩藻黄素分子插入到光合膜内,另1个新型的岩藻黄素分子水平结合在膜表面,这拓展了类胡萝卜素在捕光天线蛋白中的结合方式,提高了其绿光捕获能力;所有岩藻黄素与叶绿素距离都在4埃之内,使其捕获的光能可以高效地向叶绿素传递,同时也可能使岩藻黄素成为光保护的有效成员;硅甲藻黄素分子与FCP蛋白结合较弱,以便于参加到硅藻的类胡萝卜素循环中,进而使得硅藻适应从水下到水面的快速剧烈的光环境变化。

  该研究首次描绘了叶绿素c和岩藻黄素在硅藻光合膜蛋白中的结合细节,阐明了叶绿素和岩藻黄素在FCP复合体中的空间排布,揭示了叶绿素c和岩藻黄素捕获蓝绿光并高效传递能量的结构基础;首次揭示了FCP二聚体的结合方式, 对几十年来硅藻主要捕光天线蛋白聚合状态研究提供了第一个明确的实验证据。研究成果为揭示光合作用光反应拓展捕光截面和高效捕获传递光能机理,以及硅藻超强的光保护机制提供了坚实的结构基础;为实现光合作用宽幅捕获和快速传递光能的理论计算提供了可能,为人工模拟光合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理论依据;为指导设计新型作物、拓展捕光截面、防止光破坏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该突破性研究成果于2月8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以长文(Online 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文章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blue-green light harvesting and energy dissipation in diatoms”。本项目得到日本冈山大学的合作研究支持,并得到了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日本SPring-8和KEK同步辐射光源、瑞士SLS同步辐射光源的技术支持。中国科技部国家蛋白质重点研发计划,中组部人才项目,以及中科院先导专项、前沿重点项目和院长基金提供了经费支持。

相关文章

Nature:科学家成功揭示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的精细化结构

神经元能通过一种称之为神经递质的化学信号来彼此交流沟通,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Mechanismsofneurotransmittertransportanddruginhibi......

激光粒度仪原理、结构及可测样品类型

激光粒度仪是利用颗粒对光的散射(衍射)现象测量颗粒大小的。即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颗粒(障碍物)时,会有一部分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颗粒尺寸越小,偏离量越大;颗粒尺寸越大,偏离量越小.散射现象可用严格的电磁......

海洋所等在海洋障碍层结构反演重构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针对海洋障碍层结构反演重构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研究通讯》(EnvironmentalResearchCo......

科研人员开发邻域纳米结构生物传感膜

葡萄糖检测和实时连续监测对于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以及制糖和发酵过程中的可控生产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以葡萄糖氧化酶、普鲁士蓝、电极为核心的葡萄糖生物传感设备极具前景。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提出“化学剪刀”编辑层状材料结构策略

3月17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先进能源材料工程实验室黄庆研究员等人在国际学术杂志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Chemicalscissor-mediatedstructuraledit......

研究发现恒星形成反馈的特殊结构

恒星在形成的过程中会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可以被观测到的动力学现象,如外向流(outflow),分子气泡(molecularbubble)等。恒星形成反馈是分子云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这对星际介质的演......

研究南海北部近海细菌、原生动物和硅藻分布格局新进展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院级海湾与岛礁水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创新团队在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中国南海北部近海细菌、原生动物和硅藻多样性及其垂直分布格局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近海海洋生态系统......

中国科大发现仿贝壳结构抗冲击性能弱化现象

自然贝壳中的珍珠层具有高度规则的“砖块-灰泥”微结构,是天然的抗冲击盔甲,被视为新型抗冲击防护材料研发中的微结构设计模板之一。前人的研究工作表明仿贝壳结构在准静态或低速冲击加载下,可通过规模化的“砖块......

BBIQ结构小分子可作为新型铁死亡抑制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舒晓东团队研究鉴定出一类具有双苄基异喹啉(BBIQ)结构的生物碱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有效抑制铁死亡。相关研究发表于CellDeathandDisease。铁死亡是一......

化物所孙剑团队揭示碳化钼催化材料的结构演化过程

近日,大连化物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研究组(DNL1905组)孙剑研究员、俞佳枫副研究员团队与我所电镜技术研究组(DNL2002组)刘岳峰副研究员、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Grunwaldt教授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