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9-17 10:38 原文链接: NanoSightLM10纳米颗粒和浓度分析

采用标准     

波长:405nm(紫色)、488nm(蓝色)、532nm(绿色)or 642nm(红色)温度控制范围:可选(环境温度以下5°C至55°C)Stage:手动平台Focus:手动聚焦Camera:CCD或sCMOSFluorescence:手动推拉滤波器支架配有2个滤波器尺寸 (宽, 长, 高)::420mm x 200mm x 260mm颗粒粒度:10nm至2000nmConcentration range:106 至109 颗粒/毫升电源功率:110V - 220V         

方法/原理/步骤     

马尔文的NanoSight LM10采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技术。 这种独特的技术利用光散射和布朗运动的特性获得液体悬浮液中颗粒的粒度分布和数量。 激光光束穿过样本室并沿该光束散射光的路径穿过悬浮液中的颗粒,从而能够通过装有摄像头的20倍放大显微镜轻松实现颗粒的可视化。 摄像头以30帧/秒的频率工作,捕捉布朗运动下移动颗粒的视频文件。 软件单独追踪多个颗粒并利用爱因斯坦方程式计算颗粒的流体力学直径。         

仪器设备     

马尔文的NanoSight LM10仪器为纳米颗粒的表征提供了易于使用的可重复平台。 LM10根据仪器配置和分析的样本类型可对直径为10 nm至2000 nm的所有类型的纳米颗粒进行快速准确的粒度分布和浓度分析。


相关文章

“即插即用”纳米颗粒,靶向多种生物目标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工程师开发出一种模块化纳米颗粒,其表面经精心设计,可容纳任何选择的生物分子,从而可定制纳米颗粒以靶向肿瘤、病毒或毒素等不同的生物实体。研究论文30日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与......

“即插即用”纳米颗粒可靶向多种生物目标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工程师开发出一种模块化纳米颗粒,其表面经精心设计,可容纳任何选择的生物分子,从而可定制纳米颗粒以靶向肿瘤、病毒或毒素等不同的生物实体。研究论文30日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这......

颠覆认知!Nature子刊:中国科大团队对药物递送屏障的重大发现

从脉管系统到肿瘤的有效纳米治疗运输对于最小化副作用的癌症治疗至关重要。2023年9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育才、江维及新加坡国立大学DavidTaiLeong共同通讯在NatureNanotech......

源自皮肤细胞的纳米颗粒可治肺病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由成人皮肤细胞设计的治疗性纳米载体可抑制小鼠受损肺部的炎症和组织损伤,这意味着人们有望治疗因感染或创伤而严重受损的肺。这是一种局部治疗,可经鼻腔给药并留在肺里。相关......

研究发现氧化锌纳米颗粒可导致味觉感知异常

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教授邵龙泉团队研究发现舌-脑转运的氧化锌纳米颗粒可导致味觉感知异常。相关研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AdvancedHealthcareMaterials。在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

新发现!纳米颗粒在人体内寿命与其弹性相关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阳丽华课题组的研究揭示了纳米颗粒的弹性如何影响其进入体内血液循环后的寿命,以及如何通过调控其蛋白冠从而实现这种影响。......

研究揭示纳米颗粒弹性影响血液循环寿命的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阳丽华课题组,揭示了纳米颗粒的弹性影响其血液循环寿命的机制,并表明纳米颗粒的弹性作为一个易于调节的参数,未来有望用于合理利用蛋白冠。研究成果日前发表......

Nature子刊:阳丽华课题组在蛋白冠研究新进展

7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阳丽华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NanoparticleElasti......

JEM:揭示趋化因子可与DNA形成纳米颗粒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和纽约特种外科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将免疫细胞引向感染部位的小分子蛋白---称为趋化因子(chemokine)---也能与DNA一起形成DNA结合的纳米颗粒,从而诱发......

Science子刊:能帮助抵御人类实体瘤的新型纳米颗粒疗法

肿瘤对免疫破坏的逃逸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抑制性腺苷酸的产生有关,抗癌疗法或能诱导肿瘤细胞释放三磷酸腺苷(ATP),从而促进外切核苷酸酶(ectonucleotidases)CD39和CD73迅速形成腺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