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0-29 00:00 原文链接: “垃圾DNA”决定人脸长相

有的人相貌堂堂,有的人看上去不尽如人意。美国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表明,人类基因组中的“垃圾DNA”,可能是每个人都长得与众不同的最终决定因素。
 
所谓“垃圾DNA”,是指人类基因组中曾被认为毫无用处的部分,它们在基因组中所占比例高达98%。但美国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所的研究人员10月24日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垃圾DNA”中有一些序列片段,可以像开关或放大器一样影响脸部基因的作用。眼睛的大小、鼻子的挺拔、头颅的形状等可能都与这些被称为“增强子”的序列片段密不可分。
 
研究负责人、遗传学家阿克塞尔・菲泽尔在一份声明中说:“人类基因组中可能有成千上万个增强子,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脸型的形成,但我们尚不清楚这些增强子都在怎样发挥作用。”
 
为验证他们的发现,研究人员培育了缺少3个已知增强子的转基因小鼠,接着用计算机断层成像来获取这些小鼠8周大时的头颅三维图像。结果与所预料的一样,转基因小鼠的头颅比普通小鼠的头颅要长或短些,或显得更窄或更宽些。更重要的是删除这些增强子没有引起腭裂、下巴突出或其他问题,所带来的只是细微的脸部结构调整。
 
研究人员表示,就像指纹一样,每个人的脸型都独一无二。即便是双胞胎,脸型也会存在细微的差异。了解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所在,可能有助弄清楚为何某些人的面部有严重先天缺陷。
 
这一研究也让人联想起“定制婴儿”问题,但研究人员说,人脸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他们的研究只不过才刚刚起步,近期内还不可能利用人类基因组去预测宝宝出生后的模样,更不用说修改特定的遗传物质以“定制”特定的相貌。

 

相关文章

科学家揭示人类基因组古病毒复活驱动衰老

病毒与人类之间的协同进化关系源远流长,二者之间的交锋从未随时间停止过。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一方面,病毒使人类饱受疾病困扰,甚至死亡,并在此过程中对人类基因组不断地利用与改造;另一方面,人类的免疫系......

首个完整人类基因组序列公布

 由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领衔的国际科研团队3月31日公布了首个完整、无间隙的人类基因组序列。与这项重大成果相关的6篇论文当天发表在美......

DNA重组广泛存在人类基因组中

科技日报北京7月26日电(记者张梦然)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综合医学科学中心科学家主导的国际合作研究发现,在人类每个细胞的基因组中,重复数百万次的特定基因组序列重组普遍存在于正常细胞和疾病状态的细胞中。确定......

人体内75%基因是垃圾?“垃圾DNA”吐露人与猩猩差异

已经有大量科学家对“垃圾DNA”进行了研究,而这些研究结果不断地表明,“垃圾DNA”绝不是我们体内“无用”的角色,相反,其可能在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报记者吴纯新通讯员程毓提到垃圾,我们的第一反应......

这一基因组序列除了加速人类进化,还具有另一重要作用

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团队已经证明,参与人类神经发育的调节增强剂在人类基因组的快速进化部分中尤为常见。这些区域被称为人类加速区,或HAR,包含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进化得更快的基因,并被认为有助于大脑皮层的进......

破译“生命天书”20年:基因组时代曙光初现

2001年2月15日,被称为破译“生命天书”的人类基因组序列草图正式发表。20年前,我国科学家参与并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HGP)1%的任务,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独立完成大型基因组分析的国......

20年前人类基因组测序时遗漏的8%的基因组被补全!

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GenomeProject,HGP)被誉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2001年,由HGP和Celera公司之间相互竞争而又各自独立完成发表了人类基因组草图,被认为是一大里程碑。......

“人类基因组图谱”20年——30亿碱基“拼出”大科学时代

20年前,2001年2月,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发布首张人类基因组图谱。这是人类生命科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20年来,曾作为单一学科独立发展的生命科学迎来多学......

日本量子密码通信技术传送人类基因组实验成功

据日本《共同社》获悉,日本东芝公司和日本东北大学东北MedicalMegabank机构(仙台市)近日宣布,成功开展了利用可防止信息被偷窥的新一代技术“量子密码通信”传送人类遗传信息(基因组)完整数据的......

研究揭示水稻基因组“垃圾DNA”的真相

对于动植物的DNA来说,仅有不到5%能够翻译成蛋白质,进行生命活动。而大部分DNA转录成RNA之后,便不再继续翻译,这些非编码RNA一度被认为是转录中的“噪音”“暗物质”,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垃圾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