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06 10:55 原文链接: 膳食结构与脂肪酸生物标记等研究有新进展

  最近,国际临床营养学杂志《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英国营养学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和糖尿病临床医学杂志《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分别发表或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林旭研究组在膳食结构、内源性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与2型糖尿病等代谢异常方面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虽然我国居民膳食结构的改变是以脂肪和动物性食物摄入增加为特征,但碳水化合物仍是膳食能量的主要来源,其中精加工的谷类如精白米的摄入比例日渐增加。最近一项基于欧美和亚洲人群的荟萃研究提示:白米的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呈正相关,尤其是在上海和日本等亚洲人群中,随着白米摄入量的增加,罹患2型糖尿病的相对危险度增加了55%。在与哈佛大学合作的随机-对照营养干预研究中,林旭组博士生张赓等发现:用糙米替代白米能显著地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并降低舒张压水平(Journal of Nutrition, 2011)。而在与哈佛大学合作的另一项随机-对照膳食干预研究中,刘鑫等发现:低碳水化合物膳食(40-50%脂肪,<40%碳水化合物)与传统高碳水化合物膳食(55%碳水化合物,限制35%能量)在减少超重和肥胖妇女的体重及体脂含量方面具有相似的作用,但只有低碳水化合物膳食能显著地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以及降低甘油三酯与高密度脂蛋白的比例(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2013)。最近,该研究组宗耕等追踪分析了2005年参加基线研究的京沪中老年居民红细胞膜脂肪酸水平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发现高碳水化合物/脂肪摄入比例与多种体内合成的脂肪酸(De Novo Lipogenesis, DNL,图1)呈正相关;基线红细胞膜的16:1n-7、18:1n-7、16:1n-9和18:1n-9脂肪酸升高与6年后的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而基线红细胞膜的16:1n-7和16:0脂肪酸升高则与6年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显著正相关(图2)。这不仅提示了16:1n-7等体内脂肪酸可能是高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分子标记,同时也为高碳水化合物膳食增加代谢性疾病的机理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3)。

  反式脂肪酸根据其膳食来源可分为:(1)利用植物油加工而成的“部分氢化植物油”,也称作工业反式脂肪酸;2)反刍动物(如牛、羊等)的肉类制品、奶制品中含有的天然反式脂肪酸,由这类动物胃中的菌群合成。工业反式脂肪酸与天然反式脂肪酸具有不同的结构,因而其生理特性也存在着差异。上海交通大学的蔡美琴教授等在检测了上海多种市售食物后发现,反式18:1n-7脂肪酸(属于反式18:1脂肪酸亚类的一种)的主要膳食来源是奶制品。林旭组博士生俞丹霞等通过分析2005年基线数据发现:红细胞膜反式18:1脂肪酸与膳食奶制品摄入量显著相关;随着反式18:1脂肪酸的增加,罹患代谢综合征及2型糖尿病的风险相应降低 (Diabetologia, 2012)。最近,宗耕等进一步发现:红细胞膜反式18:1脂肪酸的升高与6年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显著负相关,这一关系在控制了奶制品摄入后消失(图 3);尽管该人群仅有56%的人摄入奶制品,且整体摄入量较低,增加奶制品的摄入量仍能显著地减少6年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图4)。这些数据提示:在工业反式脂肪酸摄入量较低的人群中,反式18:1可能部分地反映了奶制品的摄入量;而增加该人群的奶制品摄入可能对减少2型糖尿病的风险有一定的作用 (Diabetes Care, online published)。

  该项目获得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首席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项目和“863”重点项目等资助。

图1.体内脂肪酸合成途径

图2.体内合成脂肪酸与代谢综合征(A)及糖尿病(B)发病风险

图3.反式181脂肪酸、奶制品与糖尿病发病风险

图4.奶制品摄入与糖尿病发病风险

相关文章

科学家揭示番茄闭花授粉形成机制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吴双团队首次解析了番茄通过形成特殊表皮毛,改变花的结构,进而改变授粉方式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未来改造植物授粉方式,增加结实率和提高植物的逆境适应力,以及未来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控制提供了重......

响应设备更新政策|半导体制造工艺、结构与表征解决方案

半导体制造工艺电动汽车等高新技术领域对高效动力转换的需求与日俱增,碳化硅与氮化镓材料扮演关键性角色,有效降低能耗并提升动力转换效率。牛津通过原子层沉积(ALD)与原子层刻蚀(ALE)技术优化了器件工艺......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开短链脂肪酸主要感知受体“神秘面纱”

1月9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云团队在《细胞研究》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项工作在短链脂肪酸激活人源短链脂肪酸受体FFAR2和FFAR3的结构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揭开了FFAR2和......

揭秘真相——痘痘里面的白色物质到底是什么?

    脸上经常长痘痘,痘痘里面到底是什么呢?图片来源:生命时报痘痘里的白色物质,其实是皮肤在痘痘发炎的过程中分泌的油脂,由于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破裂,挤压出来的......

Nature:科学家成功揭示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的精细化结构

神经元能通过一种称之为神经递质的化学信号来彼此交流沟通,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Mechanismsofneurotransmittertransportanddruginhibi......

激光粒度仪原理、结构及可测样品类型

激光粒度仪是利用颗粒对光的散射(衍射)现象测量颗粒大小的。即光在行进过程中遇到颗粒(障碍物)时,会有一部分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颗粒尺寸越小,偏离量越大;颗粒尺寸越大,偏离量越小.散射现象可用严格的电磁......

海洋所等在海洋障碍层结构反演重构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合作,针对海洋障碍层结构反演重构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环境研究通讯》(EnvironmentalResearchCo......

惠及你我!塑料垃圾回收再利用新技术,差异这么大竟然还能转化!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项新技术,能够将塑料回收再利用,并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学物质——表面活性剂。这种表面活性剂可以用于制造肥皂、洗涤剂等产品。尽管塑料和肥皂在质地、外观以及使用方式上存在......

综述文章:膳食和营养对过敏性疾病的影响

过敏性疾病(AllergicDiseases,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对过敏原的过度免疫反应引起的粘膜组织的长期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的症状表现为眼睛奇痒流泪、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塞、咳嗽喘息、皮......

大连化物所:周雍进团队实现生物炼制高效合成脂肪酸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成微生物学研究组研究员周雍进团队在木质纤维素生物炼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以多形汉逊酵母为宿主,通过强化木糖同化与转运过程同步利用了葡萄糖与木糖,实现了木质纤维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