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7-21 08:26 原文链接: 天文学家:大日食观测究竟有哪些科学意义?

  张枚: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在日冕物质抛射的模型方面有深入研究。

  包星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博士,主要从事日珥磁场测量和日冕物质抛射分析研究。

  7月22日的大日食绝对是一次“天文盛宴”:无论是公众,还是天文学家,都忙得不亦乐乎。

  对于公众而言,日全食是最为壮观的天象之一;而对于天文学家而言,观测日全食则有助于人类研究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据了解,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同支持了11项科学研究项目,还有一项是科普项目,实际上支持了12个项目,各个天文台都有,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都有。

  今天,人类对日食天文现象有了全面、透彻的了解,但是,很多科学问题,如“日冕加热”、太阳黑子变化等都还没有解决,而日全食为天文学家寻找这些谜题的答案提供了难得的观测良机。

  那么这次“长江大日食”观测究竟科学意义何在呢?本报特邀有关专家进行解读。

 

  新闻缘起

  7月22日日全食的发生,不仅为2009国际天文年增添了一次“天文盛宴”,更为世界各地的天文工作者提供了一次科学观测良机。

  江苏省天文学会秘书长李旻说,长期以来,太阳物理领域有三大谜题一直困扰着国际天文学界。这三大谜题分别是:日冕的加热问题、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产生问题、太阳黑子周期性变化的起源问题。日全食的发生,为天文学家深度观测太阳周围物质、寻找这些谜题的答案提供了难得的观测良机。

  日全食为天文学家寻找“日冕加热”、太阳黑子变化等谜题的答案提供了观测良机

 

  有助解决“日冕加热”疑惑

  国家天文台张枚研究员介绍,日冕的活动对地球有重要影响,但至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在日全食的短暂瞬间,常常可以看到太阳周围除了绚丽的色球外,还有一大片白里透蓝,柔和美丽的晕光,这就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

  根据恒星结构理论,人们认为,太阳发光的源泉是内部的热核反应,太阳的温度从内部的上千万摄氏度降到表面的几千摄氏度。但令人奇怪的是,光谱观测发现,到了太阳表面光球层以外的日冕层,太阳大气的温度又突然从几千摄氏度增高到上百万摄氏度。人们的一般常识是“离热源越近,温度越高”,但日冕层为什么离热源(太阳核心)越来越远,温度反而会越来越高?这一奇特现象已经困扰天文学家70多年,至今没有得到合理和公认的解释。而日全食发生以后,平时光芒四射的太阳被月亮完全遮住,日冕的光辉展露出来。

  “这次日全食在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为解决‘日冕加热’疑惑提供了最佳观测和研究的时机。”张枚说。

 

  研究地球电离层结构和扰动规律

  日全食发生时,太阳的辐射会逐渐减弱,从而可能对无线电通讯产生影响,因此利用无线电通联的方法,就能测定太阳辐射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研究电离层日食效应和电离层的性质。据了解,1997年3月9日的日食发生时,有人曾在漠河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日食开始时,以漠河为圆心,500公里以内的无线电信号全部消失。

  同时,日全食发生期间,还可进行地球物理观测,包括日照观测(日全食过程中地面接收太阳辐射的变化)、大气和电离层观测(利用阳光消失的过程深入了解大气层和电离层机制)、地磁和重力异常监测等。

 

  探索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谜团

  古今中外的天文学家还曾经数千次地观测到,在太阳周围的日冕层和较低一点的色球层,有时亮度突然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太阳耀斑”。大的太阳耀斑爆发时,其瞬间的亮度可以达到平时的几千倍,有的如一条巨龙在太阳上飞舞,有的则像从太阳上发射的绚丽礼花;此外,太阳大气中还有一种活动最为剧烈的现象“日冕物质抛射”,这一现象爆发时,等离子体物质从接近日面的低日冕喷出,就像从太阳发射出的猛烈炮弹一样,瞬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当这些物质和能量传播到地球附近时,可以造成短波通讯中断、卫星工作失常等破坏现象。对“太阳耀斑”和“日冕抛射物质”现象的成因,科学家至今无法解释,更无法准确预测。

  “耀斑是最强烈的太阳活动现象,因为目前对太阳磁场的精确测量只限于光球层。所以人们认为,耀斑是受太阳磁场影响而成,但其实太阳耀斑起源于日冕磁场,日全食的上演可以提供研究的良好观测时机。”国家天文台科学家包星明博士说。

 

  寻求太阳黑子的变化原因

  太阳黑子是太阳上的小黑点。科学家通过对太阳黑子几百年来的系统观测,发现日面上的太阳黑子的数目具有平均为11.1年的周期变化,这一周期被称为“太阳活动周”。太阳黑子较多的年份,太阳上的活动现象如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就比较频繁。此外,人们还发现,不仅黑子的数目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它们在太阳表面上出现的位置也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但直至现在,科学家仍然不能解释太阳为什么会产生黑子?为什么在不同的时段、在不同的地点产生黑子?为什么有些黑子的出现会引发太阳活动,而有些黑子则不会引发太阳活动?

  目前,国际天文学家普遍认为,要解开太阳的这些谜团,谜底就藏在太阳的磁场中,是磁场控制着太阳上的各种活动现象。而日全食的发生,十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太阳磁场。

 

  寻找水星轨道内小行星

  水星内行星的寻找,这项研究项目已经有上百年了。“去年和今年都有这个观测项目研究,水星离太阳比较近,它和太阳一起升落,所以平时不容易看到水星,日全食期间,月亮挡住整个太阳,有希望看到水星和有可能存在水星轨道以内的小行星,但是在水星内有没有小行星目前还不能确定。”包星明说。

  另外,天文学家还可通过日全食机会寻找太阳附近的彗星。

 

  有助开展寻找引力波的探测实验

  由于引力波探测是关系到能否打开一扇天文观测窗口的大事。所以上世纪至今,世界少数发达国家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引力波的实验探测。但是截至今天还没有人宣布直接测量到引力波。而日全食可以为引力波及其他基本物理问题的探索提供机会。我国科学家曾经用高精度微伽重力仪,在日全食的“初亏”和“复圆”时检测到两个“重力谷现象”,这是中国人成功探测到引力波的重大实验。

相关文章

动物对日全食具有惊人反应

当日全食到来时,太阳会完全被月亮遮蔽,月球巨大的影子掠过地球表面,地表温度急剧下降。一些动物似乎认为这是短暂的夜晚,而另一些动物则焦急地踱步,甚至抬头凝视天空。动物对日全食的不同反应,引起世界各地研究......

重磅!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2月29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学能源等科学领域。分别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揭示人类......

多样化菌群共存现象有了新解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微生物群落中广泛存在的水平基因流动可以帮助竞争性微生物群体突破物种多样性“极限”,促......

多所新大学今年启动招生,专业以新能源等工科为主

各地教育部门近日陆续发布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大湾区大学等多所新大学获批设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等高校今年启动招生。这些大学设立的专业中,新能源、工程技术等工科专业占绝大多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

2023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火炬统计年报表和年度发展报告开始填报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组织填报2023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火炬统计年报表和年度发展报告的通知。原文如下:各有关单位: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数据与情报科学学报(英文)》:致力加深社会对科研生态的理解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科学是人类最伟大的集体事业。公众、科学家和政府都是科学事业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共同影响着科学能否有效地回应社会现实。例如,在流行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等社......

科学仪器行业趋势之历史深处的忧虑

前言: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大国的更替。科学仪器行业是大国复兴必经之路。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发展,习惯了行业高速发展的我们,第一次面对行业整体下滑。躺赢的时代过去了,在这行业大变革的时机,历史可以让我们在凛冬已......

缅怀王绶琯院士:为有志于科学的孩子创造机遇

1998年,75岁的王绶琯还是忙得脚不沾地。接不完的电话、外出开会、看材料、改稿子……“我记得那时候每逢周六日,家里总会来很多人,有老师也有中学生。”彼时,工作繁忙的王荧完全不知道父亲到底在忙什么。实......

真还是假?2023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揭晓

1月21日,“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23年度‘科学’流言求真榜”在北京揭晓。具体包括,基因检测能“剧透”孩子天赋;中国科学家测定月球年龄为20.3亿年;航天员不能是近视眼,因为太空中不能戴眼镜;电水......

《科学》发布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难题,涉及医学、材料、人工智能等

2005年,《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创刊125周年之际,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地球科学、能源、宇宙领域,并涉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政治与经济、能源、环境和人口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