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27 00:00 原文链接: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1年,1995年10月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18年不懈的努力与发展,实验室 现已成为我国农业害虫害鼠成灾机理及其综合治理研究的中心,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重要的战略咨询机构。在国内乃至国际害虫害鼠成灾机理综合治理研究方 面都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实验室学科特点鲜明,研究方向凝练,综合创新能力突出,人才结构合理,已经在国内外高水平研究机构中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

  创新团队精干高效:科研队伍年龄和学位结构 合理,现有研究员15人、副研究员11人,45岁以下的人员占82.8%,获博士以上学位的人员占65.5%。1995-2009年期间,已有7人获国家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3人为国家奖获得者,3人为省部级科技顾问,2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人才,3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奖,3 人获院级优秀青年科学家奖,4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22人(次)在国际组织任职和担任国际期刊的编委。

  学科凝练、特点鲜明:实验室以解决我国重 大害虫害鼠成灾与控制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为目标,突出宏观与微观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特色,整合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理学、行为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从分 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多层次,研究害虫害鼠种群遗传、变异与进化,阐明其对环境胁迫因子的适应及调节机制,揭示种群分化和暴发成灾规律, 提出害虫害鼠生态管理和无公害的控制技术与对策,全面提升我国害虫害鼠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于国家食物与生态安全,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出贡献。

  研究单元紧凑合理:实验室紧紧围绕分子与进 化生态学、环境胁迫与适应性、化学通讯与动植物关系、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生态管理和害虫害鼠控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5个方向开展研究工作。现设12个研究组, 分别为进化生态学研究组、分子生态学和进化研究组、抗性分子遗传学研究组、分子毒理学研究组、动物天然免疫研究组、昆虫病毒学研究组、昆虫行为生理学和生 物化学研究组、森林害虫化学生态研究组、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组、农业动物生态研究组、种群生态与全球变化研究组、经济生态学及昆虫毒理学研究组。

  创新科研能力突出:自1995年以来,承担 各级课题287项,目前主持和参加973项目、863课题、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及部委项目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6项;中国科 学院项目12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横向及其他项目13项。有1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 学术论文1086篇,其中发表在PNAS、TREE、Oecologia、Oikos等SCI源刊物上论文340篇,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2项,技术转让 项目14项;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采纳的建议书20份。

  硬件水平过硬:实验室目前拥有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拥有30万元以上的新型大型仪器设备达到16台(套),并建成了6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技术平台:化学分析技术平台、电生理学技术平台、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行为学技术平台、细胞生物学技术平台以及动物营养分析平台。

  广开合作、良性竞争:实验室本着“开放、联合、竞争”的原则,广泛吸取同行经验,努力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与美国、澳大利亚、欧盟、中国林科院等多个国内外同行机构开展交流合作。

  以研究生教育为重:实验室在岗研究生导师18位,其中博士生导师13位、硕士生导师5位,现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27名。实验室不定期面向研究生展开学术交流、专场报告、仪器培训等多项活动。

      实验室以解决我国重大害虫害鼠成灾与控制的关键基础科学问题为目标,突出宏观 与微观生物学相结合的研究特色,整合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理学、行为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从分子、细胞、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多层次,研究害虫害 鼠种群遗传、变异与进化,阐明其对环境胁迫因子的适应及调节机制,揭示种群分化和暴发成灾规律,提出害虫害鼠生态管理和无公害的控制技术与对策,全面提升 我国害虫害鼠研究的国际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服务于国家食物与生态安全,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分子与进化生态学、环境胁迫与适应性、化学通讯与动植物关系、 全球气候变化下的生态管理、害虫害鼠控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

邮政编码: 100101

电话: 010 64807068

传真: 010 64807099

电子邮件: ipmlab@ioz.ac.cn

网址:http://www.ipm.ioz.cas.cn/

 



位置:

查看大图

相关文章

“全在一”器件,实现单器件动态感知、存储、计算一体化

#超级创新实验室——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

694万!广东省农药风险监测中心仪器设备采购招标

项目概况广东省农药风险监测中心(含田间监测点)仪器设备采购(第一批)招标项目的潜在投标人应在广东省政府采购网https://gdgpo.czt.gd.gov.cn/获取招标文件,并于2022年09月2......

大连化物所包信和院士团队等揭示分子筛动态限域作用

近日,大连化物所碳基能源纳米材料研究组(DNL2102组)包信和院士、潘秀莲研究员、焦峰副研究员团队在合成气催化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了合成气转化中分子筛动态限域作用,并揭示了其对产物选择性的调......

海洋天然药物新资源发现全合成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邵长伦团队在新颖海洋天然药物新资源发现研究领域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来源于真菌Aspergilluscandidus中的吡咯啉酮并苯并氮杂卓生物碱Asperazepano......

形势严峻!北太平洋垃圾带渔具污染严重

    海洋清理组织的塑料研究,对001B系统在太平洋垃圾带捕获的物品进行分析,根据语言和国家代码来寻找关于来源的线索。图片来自海洋清理组织 &nbs......

“双碳”作重大战略目标,能源转型是必然趋势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我国能源现状是富煤、少油、缺气,尽管煤炭储量较为丰富,但并非取之不尽。寻找新型可持续的能源,迫在眉睫。当前,随着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二氧化碳排放达到了......

采水、过滤及长周期培养的一体化装置问世

装置现场作业场景。王月 供图8月25日,记者从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获悉,该实验室与广东工业大学共建的滨海与深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功研制出“升”级多序列保真采水-多级过滤-长......

非典型角环素环氧开环反应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研究团队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刘鸿文教授团队合作,在非典型角环素环氧基团的开环反应及其机理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

赵振鲁获广东省直机关青年理论学习标兵称号

近日,广东省直机关工委选树了一批青年理论学习标兵集体和个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党政办公室党务主管、团委副书记赵振鲁同志获“省直机关青年理论学习标兵”荣誉称号。据悉,赵振鲁自2006年10月......

生态环境部权威解答:新污染物监测如何开展?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新污染物治理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我国新污染物治理起步较晚,工作基础相对比较薄弱,面临法律法规、管理体制、科技支撑、资源配置等诸多不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