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9-23 11:45 原文链接: nature发文:评清华北大论文事件

  最近中国大陆两所顶尖的大学: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因为一项关于生物体内的感受磁场的蛋白受体的重要发现发生了一些摩擦,并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9月14日,清华大学教授,神经学家张生家研究组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线虫可以利用一种特有的磁感应蛋白调控神经与肌肉细胞运动的文章。

  然而,就在隔壁的北京大学里,生物物理学家谢灿教授认为张生家的文章剽窃了他实验室目前正在审核的文章里报道的科学发现,而且张的行为破坏了两方之前的合作协议。清华与北大的相关领导目前看法与谢一致,联合声明要求《科学通报》撤回张生家的文章,同时清华校方针对张的这一行为启动了相关调查。

  学术协议分歧之源

  这项研究始于2009年,谢灿说当时他通过漫长又辛苦的全基因筛选鉴定除了一类含有硫铁元素的蛋白,根据他的实验结果,这一蛋白可能具有磁感应受体的相关特性。谢灿起名为MagR,用于描述这一蛋白的相关特性,而且之后谢开始对这一蛋白的结果与功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了解它是如何感受外界的磁场作用。

  经过长期的研究,当谢终于把研究结果汇总成文章提交同行评议的时候-也就是去年的12月份,一些其他研究组开始陆陆续续与他建立相关合作,并希望通过MagR作为研究工具进行后续的研究。谢灿教授十分慷慨地分享了这一蛋白、相关的生物材料以及数据,但要求其他组在等他的文章发表之后才可以发表新的数据,同时要求将自己列为共同作者。"我从未担心过抢发文章的问题,因为根据之前我们达成的共识,对这一新蛋白的定性的文章(也就是谢灿自己的文章)应该首先发表"。

  与以往相似,谢灿教授向清华的张生家教授提供了这些生物材料,然而两位在具体的合作细节上的描述却不尽相同。张生家承认他同意谢灿的条件,但谢灿同时保证他不会将自己的研究结果提供给除张以外的第三方,张认为当他听说谢灿将数据贡献给除自己以外的第三人时,便发觉已经没有维护协议的必要了。

  谢灿说他从未给过张生家这样的承诺。"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承诺?"谢灿说当时他正与清华的另外一位神经学家鲁白进行合作,他给予张生家相关信息源于他错误地认为张生家是鲁白课题组的一员。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今年4月的时候张生家与鲁白的一名学生共同参观了他的实验室。张生家否认了谢灿的这一说法,他说他与谢灿的合作协议完全独立于鲁白教授。

  这对这一事件,鲁白教授说清华方面要求他不要就此问题发表个人观点,不过一份来自《自然》杂志的文件显示清华已经开始针对这一学术不端问题对张生家展开了调查。

  磁场的"魔力"

  就事论事,张生家教授的这篇文章本身也有一些问题与解释不通的地方:虽然事实上张生家课题组实验所用的蛋白即谢灿教授提供的蛋白,但在文章中却显示为另外一个名称"MAR",而非"MagR",文章中称他们的实验室利用磁场控制过表达MAR蛋白的细胞进行具体的实验。比如他们通过转基因的手段让线虫肌肉细胞特异性表达MAR蛋白,然后通过外加磁场的方式控制肌肉收缩。他们发现这种刺激能够诱使肌肉细胞收缩,就像物理接触的效果。

  这向研究是初步性的,不过显示出了利用这一蛋白与相应磁场刺激神经的潜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科所的主任蒲慕明教授说到。不过他与其他一些研究者也指出这一研究并没有就这一蛋白是如何感受磁场作用给出合理的解释。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化学家JamesChou认为这项研究没有给出任何合理的解释,即使是猜测性的解释。

  "他们似乎并不理解这一蛋白为什么具有磁感应特性"牛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PeterHore说到。这篇文章认为MAR蛋白能够形成"磁感应小体",然而Hore指出"磁感应小体"通常被认为是由磁性材料形成的聚合物,而不是蛋白质。

  张生家教授也承认他们目前并不清楚MAR蛋白的真正作用机理。然而他指出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他们发现这一"神奇小分子"的具体诱导方式。这篇文章一共有三名作者,张生家指出这三人均是他的研究生。《自然》无法取得与他们的联系,而且张生家拒绝提供他们的联系方式,他说他需要向校方申请是否适合公开学生的信息。

  科学伦理

  在《自然》杂志刊登的一封电子邮件中,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的领导们已经提到他们向《科学通报》要求撤回张生家教授发表的这一文章。他们认为在没有得到谢灿教授的许可下,张教授的这一行为违反了科学界的准则。,不过他们的具体措施的实施还要取决于校方的调查结果。这篇文章同时发表在"科学中国出版社"与"springer"网站,来自springer的发言人称有关方面的人员正在处理相关事项,目前不便透露具体信息。

  张生家教授向《自然》透露,他认为他的研究具有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价值。他说他公平地评判了他与谢灿教授的工作,谢主要是做有关生物化学方面的工作,而通过磁场调控细胞运动则是他的科学构想。不托管谢灿教授对此嗤之以鼻,他说这个构想是"十分明显的",而且他已经于一年以前在ZL申请中提交了这方面的东西。

  不论这一争论的结果如何,《自然》采访的有关科学家都对这一科学发现本身表示很感兴趣。"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一蛋白受磁场影响的具体分子机制的话将会是十分惊人的发现"。

相关文章

MyoD家族抑制蛋白作为PIEZO1/2离子通道的辅助亚基起作用

PIEZO离子通道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细胞信号的传感器。尽管它们体积庞大、广泛表达,而且在越来越多的生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们的结合蛋白却鲜有出现。它们的调控机制细节仍有待全面阐明。在一项新......

用蓝血做药物测试的时代即将结束吗?

据《科学》报道,一个美国制药组织发布了一项提案,可能有助于结束数十年来美国东海岸的捕鲎放血行为,这种行为旨在获取一种用于药物安全性测试的蛋白。日前,一个帮助制定行业检测标准的非政府组织——美国药典(U......

NatureCommunications:解析猴痘病毒免疫逃逸蛋白作用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邓增钦团队与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赵海艳团队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and......

研究揭示核酸结合蛋白在衰老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衰老是一个自然过程,会导致大多数细胞成分发生变化,损害多种细胞过程,特别是核酸的转录和翻译,进而造成器官生理功能下降。预期寿命通常受到许多基因-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影响。在真核生物中,染色质(包括包装DN......

高友鹤:尿液蛋白质组学实现更早期的诊断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干预疾病向危重症发展的关键,是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心愿。许多慢性疾病的及早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极大减轻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医疗负担,因此,探索疾病早期生物标志物具有十......

治疗性蛋白药物表征应用文集

双特异性抗体,单克隆抗体(mAb),ADC,融合蛋白是高速发展的生物制剂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在过去十几年中明显改变了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产业。新型蛋白生物药是诊断和治疗许多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心......

我国科学家克隆到新型抗条锈病基因

日前,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付道林领衔的小麦生物育种团队建立了快速基因克隆技术体系——性状关联突变体测序技术,在小麦中克隆到一个新型抗条锈病基因YrNAM。这一重要科研成果20日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将......

膜蛋白受体激酶对渗透胁迫信号转导起关键作用

干旱及盐碱等引起的渗透胁迫是限制农作物生长速度与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植物细胞如何感知外界环境的渗透变化并做出适应性响应的早期机制尚不清楚。谷子(Setariaitalica)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

加州合成生物学初创首个AI植物性蛋白脂肪商业化

近日,加州合成生物学公司Shiru宣布其基于人工智能开发的第一种食品成分OleoProTM商业化。这是一种新型的植物蛋白脂肪成分,可用于一系列替代蛋白食品。Shiru创始人兼CEOJasminHume......

导致皮肤老化的重要蛋白发现

西班牙科学家在6月8日出版的《自然·衰老》杂志上刊发论文称,IL-17蛋白是导致皮肤老化的关键因素,其参与和衰老相关的各种活动,阻断这种蛋白的功能可减缓与皮肤老化相关的各种症状的出现。这一发现为治疗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