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5-21 00:00 原文链接: 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院地共建

  2005年8月2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经过友好协商,签署协议合作共建上海辰山植物园。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将上海辰山植物园建设成为上海“科教兴市”战略实施和中科院植物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国家一流的生物多样性保育、植物迁地保护和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基地;植物品种收集、景观营造和园艺栽培技术展示基地;国家级重点植物科学和环境保护的科普教育基地;景观优美、服务优良、管理先进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按照“全面合作,优势互补,注重实效,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有机整体,在上海辰山植物园建设的同时,开展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为上海城市绿化行业水平提升和辰山植物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植物引种、驯化和栽培,尤其是珍稀濒危植物、区域性和地域性极强的乡土植物、特有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系统采集和鉴定植物类群,协助植物专类园的建设和植物群落景观的构建;植物园和展览温室和植物病虫害防治。 科研中心是以植物科技研究为主的多功能建筑,总建筑面积18109平方米。建筑体形亦依环状地形走势而生。建筑和地形的轮廓线互相交错在一起。建筑物沿着环形走势横向延伸了300米,它的最高点达到了18.6米。三层高的建筑体量由三组平行带状结构组成,即北带、南带和中间带。一层是以约400平方米的主入口大厅、1893平方米的植物标本馆和360平方米的图书馆资料室为主要功能。在建筑西面部分的二层和三层设有2200平方米的图书馆以及二层的670平方米的内部餐厅区域。在建筑东面部分的二层和三层的北侧是实验室和学生办公室,南面都是首席科学院和研究员的办公室,共约6500平方米。

  引种基地

  上海辰山植物园植物引种基地位于园区西北角,建设面积约300000平方米。植物的科学引种、选育及植物信息的连续跟踪、科学记录与整理是上海辰山植物园植物引种工作的中心任务和基本目标。

  从2006年引种工作开始,到2010年,科学引种驯化保存的物种目标为6000种,2020年达到10000种,争取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最终达到30000种。植物引种的范围以华东植物区系的原产地植物为主,面向全国、全世界,重点收集珍稀濒危植物以及科普、观赏等经济价值高的植物。

  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政府合作共建的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将密切结合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发展主线,围绕国际前沿、区域特色、上海(长三角)生态与环境等 问题,以华东区植物资源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为基础,在基础学科及综合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探索与创新,将辰山植物科研中心建设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植物资源 发掘与利用、遗传与进化、植物生物技术、植物生态以及生态环境等研究领域的国际高水平科研机构、高级植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以及与其他植物园、相关科 学研究机构和产业部门合作与对话的平台。

  发展战略

  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中国科学院新时期办院方针,注重基础研究与自主创新,将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和获取知识产权作为科研的重要目标,通过学科定位、优化布局、科学管理、研究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制度和文化建设等措施,实现辰山植物科研中心的高速发展。

  ——基础前沿研究方面,以植物分类学、园艺学和保育生物学为基础,重点加强华东及其周边地区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与品质创新工作,不仅丰富植物园植物种多样性,满足景观建设需求,提升植物园科学内涵,更是植物园实施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根本所在。

  ——在可持续发展相关系统研究方面,注重植物保护、环境科学与城市生态学、植物分子生理学相关研究工作,围绕上海(长三角)生态与环境问题,植物科学前沿研究热点开展研究工作,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国家和上海市的环境建设、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

  ——在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研究院所和高校等多种资源,采取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植物科学相关研究领域领军人才、科普人才、以及研究生等多种人才的培养工作。

  ——在交流与合作方面,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互相学习,提升中心学术影响力与科技竞争力,并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地址:中国上海市松江区辰花路3888号
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
邮编:201602
电话:86(021)3779-2288转912
Email:fs3584@126.com

网址:http://www.scpsrc.ac.cn/index.asp



位置:

查看大图

相关文章

研究人员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新探索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侯广进团队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表面上金属—氢(M-H)活性物种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M-H是一类特殊的物种,已有......

研究人员发现合成气转化中分子筛动态限域作用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化所)包信和院士、研究员潘秀莲、副研究员焦峰团队在合成气催化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了合成气转化中分子筛动态限域作用,并揭示了其对产物选择性的调控原理。相......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广州分会第四届委员会换届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陈广浩出讲话。周琨摄聘书颁发现场。周琨摄参会人员合影。周琨摄9月5日,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广州分会(以下简称青促会广州分会)第四届委员会换届选举会议采取“线上+线......

科学家在太阳大气波动研究方面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一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并结合其他地面和空间望远镜的数据,针对太阳大气中准周期快摸波列的产生过程以及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准周......

突破限制!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应用获进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陆晓伟、研究员姜鹏、包信和院士团队在高灵敏、低功耗人体红外热辐射探测器研制及其在非接触人机交互系统中的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人体自......

2022年度南海大深度联合科考取得重大成果

近日,记者从中科院深海所获悉,由“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组成的联合航次在南海北部取得重大成果,共发现文物标本66件。科研人员介绍,本次科考在2000-3000米深度的海底发现1处水下文物点和3处......

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雏形初现

江门中微子实验位于广东省江门开平市,是由中科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以测定中微子质量顺序、精确测量中微子混合参数为主要科学目标,并进行其他多项科学前沿研究。项目预计2024年建成运行,届时将成......

不同民族有差异?人乳寡糖这项检测方法有新发展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闫竞宇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所研究员赖建强团队合作,在人乳寡糖高通量绝对定量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论文发表在《食品化学》。母乳作为新生儿唯一的天然营......

中科院科技成就展正式推出长期对社会开放

中新网北京8月27日电(记者孙自法)2022年全国科技周“中科院重大科技成就展”轮值主场活动8月27日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举行,中科院科技成就展也由此正式推出,并作为常设展长期对社会开放,以341个展......

牡蛎生化营养成分变化与性腺发育关系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喻子牛团队在牡蛎生化营养成分周年变化及其性腺发育的关系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于《食品化学》(Food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