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8-27 13:23 原文链接: 《自然》:利用DNA交换避免线粒体遗传疾病

  (图片来源:Oregon National Primate Research)

  据《自然》网站报道,线粒体DNA只会由母亲传给后代,因为精子中的线粒体并不向胚胎贡献DNA。线粒体DNA突变与许多疾病存在关联,比如Ⅱ型糖尿病、线粒体肌病以及Leigh综合症(常见于婴儿的神经退化性疾病)等。如今,一种在卵细胞间转移遗传物质的新技术有望被用来预防由线粒体DNA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

  美国俄勒冈州国家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Shoukhrat Mitalipov及其小组以恒河猴为实验对象,将一个卵细胞中的核DNA移入另一个去核卵细胞中,之后进行授精并植入子宫。这样生下的后代将具有一个母体的线粒体DNA和另一个母体的核DNA。

  共15个胚胎被植入9个代孕母体,3个成功怀孕,其中1个为双胞胎,共产下4个后代。这与人类中的试管授精成功率相当。相关论文报告8月2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该论文共报告了其中的3个后代,目前没有发现异常状况。

  线粒体疾病研究界对此研究感到鼓舞。澳大利亚墨尔本默多克儿童研究所专攻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学家David Thorburn表示,该研究屏除了所有携带致病突变的线粒体DNA,而且是在灵长类动物中完成的,这使得该研究“具有高度的创新意义,非常有前途”,“它应该能够比小鼠更近地模拟人类状况,如果能在人体中证明安全,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美国联合线粒体疾病基金会科学与医学顾问委员会成员、迈阿密大学细胞生物学家Carlos Moraes说:“(这类)研究需要成本,也存在风险,但获益大于弊端。”

 

  更多阅读

  《自然》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自然》网站相关报道(英文)

相关文章

“阿尔法折叠3”来了,极大提升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预测能力

阿尔法折叠3通过准确预测蛋白质、DNA的结构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改变对生物世界和药物发现的理解。图片来源:深度思维/IsomorphicLabs《自然》8日报道了结构生物学最新进展——阿尔法折叠3的......

广州健康院发现线粒体基因编码第14个蛋白质的“线粒体约定”新模式

5月3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课题组在《细胞-代谢》(CellMetabolism)上发表了题为AnovelproteinCYTB-187AAencodedbythemitocho......

科学家首次发现线粒体基因编码第14个蛋白质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团队与合作者,首次发现线粒体可使用细胞质标准密码翻译第14个功能蛋白,打破了传统观点认为的线粒体基因只翻译13个蛋白的定律。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细胞-代谢......

利用LCMS/MS等方法发现线粒体基因组编码蛋白质的新模式

图线粒体编码基因CYTB的双重翻译模式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2254301、92357302、32025010)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研究员团队在线粒体基因组编......

科学家利用DNA折纸技术调控免疫信号取得突破

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研究员李玲团队揭示了DNA折纸技术是细胞信号空间调控的一种有前途的策略,为通过空间调控细胞信号通路来开发疾病的针对性药物提供了典型范例......

拥有DNA的人造细胞支架合成对再生医学和药物输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科学家通过操纵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DNA和蛋白质,在创造出类似人体细胞的人造细胞技术上实现了突破。这一成果对再生医学、药物输送和诊断工具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生命科学进校园”科普公益项目启新程,启迪青少年创新思维

因美纳携手冷泉港亚洲DNA学习中心普及科学教育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2024年4月25日,中国苏州——今日,由因美纳与冷泉港亚洲DNA学习中心(以下简称“学习中心”)联合打造的“生命科学进校园”科普公益项......

拥有DNA的人造细胞支架合成

合成细胞支架的构建过程。图片来源: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科技日报北京4月25日电(记者刘霞)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科学家通过操纵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DNA和蛋白质,在创造出类似......

研究证实ctDNA动态监测对CART治疗价值

近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主任医师邹德慧、邱录贵、王建祥合作团队首次基于亚洲人群的r/rLBCL患者前瞻性队列,证实ctDNA动态监测可早期预测CAR-T治疗疗效和生......

南大科学家发现“返老还童”因子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辰宇、陈熹、王延博,医学院教授方雷等人通过研究揭示了一项重大发现:年轻血液中的小细胞外囊泡(sEVs)具有显著延长寿命、恢复整体生理功能以及逆转与年龄相关的退化变化的能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