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11 11:40 原文链接: 一流学科建设的“院士视角”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对于很多国内高校而言,2017年9月2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很多高校的发展道路由此改写—— 一个巨大的机遇摆在了它们面前,与此同时,与机遇相伴的挑战也成为了它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近日,作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天津工业大学迎来了建校60周年。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一场由多位高教界院士参加、以“双一流”建设为主题的论坛,在天津工大的校庆期间举行。

  面对“双一流”,尤其是在其中起到基础作用的“一流学科”建设,这些身在高校的院士们,有着怎样的真知灼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俞建勇:

  明确一流学科建设总布局

  在俞建勇看来,一流学科的建设首先需要思考并明确的是,我们究竟要建成一个怎样的一流学科。在这其中,“怎样”是高校需要聚焦、思考的关键词。

  “所谓‘一流学科’,首先要能够起到引领支撑作用,要引领国际相关学科发展,进而支撑我们国家的战略需求。”

  除此之外,俞建勇表示,一流学科还应该具备三个要点,即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培养高质量一流人才;基于雄厚学科体系产出重大知识产品,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以及争取成为国际一流学科,成为国际教育、科技充分交汇的学术平台。

  “高校的一流学科建设一定要解决总体布局问题。”俞建勇说,首先是明晰学科中的变与不变。“学科发展与时代发展是同步的。新时代对于学科领域会产生新需求,同时,新时代相关技术又会有新发展,进而推动学科发展。”因此,高校要协调好创新和学理之间的关系。

  有了好的布局,就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人才培养。而“引育并举”是俞建勇眼中最适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大措施。

  “所谓引育并举,就是指在引入一些领军人才,从而带动现有重点学科发展的同时,大力培育中青年人才,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俞建勇解释道。

  他还建议,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还要重视教师们的参与度,“教师要更多地参与到学科建设发展中,变成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因为学科建设并不只是几个学科建设带头人的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刘吉臻:

  一流学科建设需要群体发力

  在发言中,刘吉臻表示,学科建设,特别是一流学科建设是高校整体发展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所学校不可能把所有学科都办成一流学科,但如果条件允许,高校就要高度重视、齐心协力建设一流学科。

  在刘吉臻看来,在高校中,一流学科应该是一个相对高层次、师资汇聚的基地。高校围绕着一个点,从国内外汇聚高端人才。同时,一流学科也应该成为高层次、高水平学术研究的平台,成为重大研究成果产出的基地,以及相关领域领军人才培养的摇篮。这其中,既要包括学生群体,也应该包括老师群体。最后,一流学科还应该成为先进的办学思想、理念和制度的创新源泉。

  “倾全校之力长期坚持建设好至少一个一流学科,对高校来说是很重要的。这件事讲起来很简单,但要使全校上下形成共识、一致行动却非常困难。如果做不好,很可能造成内耗。”刘吉臻说,“一所学校进入了‘双一流’,受益的是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办好我们的大学、我们的学科,培养好人才,做好社会服务,这是国家对我们的需求,也是大学应该为国家承担的责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陈军:

  两个抓手抓起一流学科

  针对一流学科建设的问题,身为一院之长的陈军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一流学科建设的两大主抓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国家发展进步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教育的目的是‘教人不惑,教人不忧,教人不惧’。”陈军解释道,所谓不惑,要求教师教好学生的基本知识。不忧是指要满足人才基本的物质需求。而不惧则是要求科研者无惧于权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毕竟在世界科学研究的进程中,一些基本理论和重大突破往往在刚开始时,是不为人所知的。

  针对一流学科建设的第二个抓手——科学研究,陈军表示,研究者首先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因为知识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每门学科虽然有其基本的知识体系,但与此同时,各学科在新的时代又以新的方式在发展。“没有一门学科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永远都在发展,推陈出新。”

  除学科本身的发展外,陈军表示,研究者还要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是在学科交叉融合变得十分重要的今天,学科交叉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发言中,陈军特别强调,当前,在一流学科的建设中,我们往往比较看重学生、教师层面所发挥的作用,但在他看来,正确有效的管理也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每个学院都应该形成独特的体制、机制,从而将人们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甚至食堂大叔菜烧得好,也能够对此有所贡献。”陈军说,在这方面,人人都能起到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王玉明:

  研究者应具包容性和人文情怀

  在“双一流”建设中,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无需赘言,而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广大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情怀和素质呢?在发言中,王玉明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出发,表示科研工作者应该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和人文情怀。

  王玉明毕业于清华大学。在那里,他不但学到了科学知识和技能,而且也深受人文艺术的熏陶,并由此深深地爱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立德立言,不问西东,东西文化,荟萃一堂。这充分体现了包容性的人文情怀。”王玉明表示,梁启超根据《易经》提出的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陈寅恪在怀念王国维的碑文中提到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些无不蕴含着包容的高贵情感。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包容,而不是全面否定,即便对西方文化也是如此。”王玉明说,不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人文社会学研究,都应有包容性的宽阔胸怀,践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对科学与技术探索中的挫折与失败,更应多多体谅宽容,从而建立一种文明和谐的学术环境。

  与此同时,王玉明强调,学校是培养具有独立思想,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我们的学生不能成为“有用的机器”。

  “在教育中,我们要强调厚德载物、诚信友善,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人性。要坚守做人的底线不动摇。”他说,在这一方面,既要强调思想品质教育,还要注重体育和美育,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新人。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相关文章

甄选主题学者,建设一流科研机构与一流学科

众所周知,学术带头人至关重要。在互联网时代,科研机构扁平化、网络化,在科研与创新服务平台的支撑下,PI制(学术带头人制)成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交叉研究、综合研究等领域的主流科研组织方式。通过这种组织......

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该“建群”了!

第二轮“双一流”名单的公布,大大强化了“一流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的位置。虽然有关部门一直在强调要“弱化‘双一流’身份”,但相信此轮过后,高校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还会进一步提升。然而,在我看来,对......

官宣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出炉!

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消息,上海交大临床医学已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培优行动”。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公众号刊文,总结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的学科发展成就。其中提到:经过首轮建设期,交大医学院学科整体......

力推“4+1”个学科冲击A类!这一省公布支持名单

日前,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咨询甘肃省属高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情况,甘肃省教育厅随后给予答复。答复中透露,为进一步推动省属高校优势学科加快建设国家一流学科,甘肃省决定实施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

2021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出炉,上榜学科总数最多的学校是……

2021年5月26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今日正式发布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ShanghaiRanking'sGlobalRankingofAcademicSubjects)。......

这个省:支持5所大学进入“一流学科”!

3月12日,甘肃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人社厅印发《新时代甘肃省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明确:统筹推进省级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培育一批高峰高原......

官宣!这所高校正全力冲击一流学科

 9月7日,在第三十六个教师节来临前夕,泰安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涛,市政府秘书长张韧一行来山东农业大学走访调研,慰问广大教师。学校党委书记徐剑波,校长张宪省,副校长嵇景涛、张然参加调研活动。徐......

投资不低于30亿元!湖北将把这所高校打造为“双一流”

襄阳又有大动作!3年内,政府将投入不低于30亿元,用于湖北文理学院新校区建设及“双一流”建设!9月20日,据襄阳日报报道,襄阳市政府已于近日正式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湖北文理学院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特色鲜明!北京理工大学通过“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

9月5日,北京理工大学召开“双一流”建设中期评估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院士,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杜善义院士,中央军委......

一流学科建设的“院士视角”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对于很多国内高校而言,2017年9月21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很多高校的发展道路由此改写——一个巨大的机遇摆在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