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1-11 16:03 原文链接: “不要怕,要砸先砸我”:忆高铁院士王梦恕

  天幕低垂,空中不时飘下几朵雪花。洛阳的这个冬天,显得异常寒冷。

  2018年12月27日上午,在众位亲友、学生的陪伴下,王梦恕的骨灰盒稳稳安放在墓地中。洛阳是王梦恕生前常年工作、生活的地方,在生命的最后一程,他魂归故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寒风凛冽,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这里,显得陵园小广场有些拥挤。他们每个人胸前别着一朵白花,寄托对王梦恕的无限哀思,“王院士经常教导我们要把人做好,站在国家的高度上看问题。”一位学生声音低沉地说。

  在公众和媒体眼中,王梦恕个性率真,敢于直言,他的一些言论常常充满争议,是位有些“特别”的院士。但在众多学生的心中,王梦恕学术精深,无私无畏,他的所作所为透露出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道德勇气和理性思考。

  当天下午,王梦恕的学生在洛阳举办追思会,共同怀念他们的恩师。

  “不要怕,要砸先砸我”

  在中国地下工程学界,王梦恕早已赫赫有名。在隧道工地上,很难看出他是一位院士。即便70多岁,他永远要自己进入施工现场,亲自了解工程进度和难题。“

  排查问题、解决问题一定要去工程现场,找问题一定要去开挖面上、工地上”,这是王梦恕一生期望达到的目标。

  修建大瑶山隧道时,王梦恕采取了一种不用木料支撑的新型支护方法。没有了木支撑,工人们都不敢进洞。他带头走了进去,对工人说:“不要怕,要砸先砸我!”

  中铁十六局集团公司总工马栋是王梦恕的2007级博士生,每年三分之二的时间,他都陪着王梦恕奔波在工地上。“十六局修的隧道多,施工难点也多。每次王院士都是先看现场,看完之后组织大家讨论、汇报情况,解决问题。”

  2008年前后,马栋和王梦恕在修建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的现场。那里突发危机,涌水不断,不时有石头滚落下来。

  “情况太凶险了,您不能过去!”

  “别管我,到岩溶口才能查明问题原因”。

  即使马栋强拉着自己的老师,王梦恕依然坚持走向最危险的地方。

  王梦恕一生有两个心愿:一是我国铁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二是我国隧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自1952年考入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大型建筑科桥梁专业,此后六十余载,王梦恕将满腔热忱完全奉献给地下工程事业。

  王梦恕主持研究论证了我国第一条海底公路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的技术方案。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预言:“21世纪将是地下空间作为重要资源开发的世纪。”中国的隧道施工开始从崇山峻岭,转向江河海洋的地下空间。

  他的儿子王磊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提到,父亲逝世前夕,“最牵挂的仍是琼州海峡跨海隧道、渤海湾海底隧道、台湾海峡隧道等三大海峡隧道的建设”。

  “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在王梦恕的追思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学会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他要求学生从现场找论文题目,找创新的灵感,找问题的突破口。

  从博士再到博士后,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骆建军在跟随王梦恕的10余年里,他得到了快速成长。“老师很重视问题的发现,他总是要求我到现场去汇报。”

  王梦恕曾说:“在思想方法上,特别需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你要能指出问题所在和怎么干,怎么下手,而不能搞似是而非的东西。”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王梦恕主持研究开发的“大瑶山长大铁路隧道修建新技术”在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浅埋暗挖法”运用到大秦铁路军都山隧道和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工程;在渝怀铁路圆梁山隧道建设中,他带领技术人员攻克了世界性岩溶地质难题……

  “我国是隧道大国,还不是隧道强国。王院士一直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要偷懒,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工人操作起来很费劲;但是总结经验的时候,一定要有科学道理,把设计理念贯彻到工程中”。这些话,一直反复萦绕在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黄明利心头。

  “一定要敢于说真话”

  王梦恕为国家培养了将近100位博士,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恩师”,在王梦恕心中,他把每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学生提出了“第一是品德,第二是能力,第三是理论”这三个基本要求。

  对待学生的科研成果,王梦恕总是把关更为严格。

  2008级博士赵勇曾主持了一项“自认为很不错的”部级课题,他邀请王梦恕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他为课题成果花费了近10年的心思,其他评审委员给予很高评价,但王梦恕却认为“成果的某些方面还需要深化研究,不能就此定论。”最终,课题没有获得期望的特等奖。

  对待学生的困惑疑难,王梦恕总是鼓励他们“一定要敢于说真话”。

  2012级博士后李宇杰至今还记得与老师讨论磁悬浮列车问题的情景。“王院士从核磁污染、磁悬浮列车技术不成熟等方面讲解了这个问题,他对我说的最多的就是要敢于说真话,不要惧怕权威。”

  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关于铁路建设、关于铁路增速等问题,甚至环境保护,转基因食品等问题,王梦恕曾连续提出建议或提案。尽管一些言论让他毁誉参半,但他仍坚持表达自己的观点。

  王梦恕曾说过:“做人要学武则天,死后留块无字碑,任人评价。所以我不在乎。但是如果大家都不说真话,社会就没希望了。”

  对王梦恕,人们有争议,但更多的是崇敬。但在所有学生心中,他依然是那个心系国家、敢做敢当的“老爷子”。

  纷纷扬扬的雪下了一整天,陵园内山水肃静,松柏庄严。经过雨雪洗礼,它们反而更显生机。河南理工大学校长杨小林在追思会上说:“生命不等同于呼吸,而重在精神的延续,王院士的学术思想和爱国精神,永远不会结束。”

相关文章

“他把做学问的实事求是带到工地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先生是我尊敬的恩师和长者。在关心中国高铁的人心目中,先生的直言不讳令人印象深刻。而我作为他的学生,与先生的长期接触中,深刻体会到的是他的严谨治学,这几乎成为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我从......

“不要怕,要砸先砸我”:忆高铁院士王梦恕

天幕低垂,空中不时飘下几朵雪花。洛阳的这个冬天,显得异常寒冷。2018年12月27日上午,在众位亲友、学生的陪伴下,王梦恕的骨灰盒稳稳安放在墓地中。洛阳是王梦恕生前常年工作、生活的地方,在生命的最后一......

缅怀王梦恕院士:中国高铁有今天少不了他的贡献

9月20日,我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离世,享年80岁。去年9月,王梦恕曾因脑出血住院治疗。王梦恕生于1938年12月24日,于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数十载耕耘铁路工程......

中国工程院院士:烟台大连海底有望开通动车

6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牵头进行研究的大连至烟台海底隧道项目,今年有望将考察报告上报国务院。此前一直困扰华东和东北地区交通联络的渤海海峡,未来有望开起时速2......

记王梦恕院士:坚守在工地一线

 人物介绍:王梦恕,1938年12月生于河南温县,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北京交大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历任隧道局助理工程师、工程......

安监总局:温州动车事故报告公布不会太久

据国际金融报报道:11月21日,一篇有关“温州动车事故技术报告完成,排除信号故障等论调”的报道被各大网站纷纷转载,文章引用温州动车事故调查专家组副组长王梦恕的说法,引起公众强烈质疑。根据《生产安全事故......

王梦恕称动车事故表述系个人意见媒体报道不实

针对媒体有关“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情况的报道,国务院事故调查组专家组副组长王梦恕11月21日回应称,与记者的电话谈话只代表其个人看法,且媒体报道内容也与其个人看法不一致。国家安监总......

温州动车事故技术报告完成排除信号故障等论调

资料图:7月23日事故现场《视界》第33期:永停的动车“经过调查和实验,动车信号技术和设备可以说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人员和管理的问题。”“同样的设备在别的地方也在用,都没有出现故障。他们整个管理体制......

王梦恕:司机“过劳”可能是动车事故原因

高速运行的中国列车再酿事故。前些天京沪高铁频发断电、换车、停运等故障,已将高铁安全推向风口浪尖;7月23日夜温州发生两列动车追尾、脱轨并坠桥的严重事故,更让全国人民震惊。“从事故造成的严重影响看,我估......

我国国际会议是否泛滥

实际上重要的、专业性强的国际会议,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高铁专家王梦恕,常常收到一些打着“国际”旗号的会议邀请函,为此深受困扰。起初,他还会从众多的邀请中,选择一两个与交通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