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10 13:11 原文链接: 世卫驻华代表:MERS类疾病传播将是人类常态

  自5月20日确诊首个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例后,MERS疫情在韩国持续蔓延。6月9日,代行总理职务的韩国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崔炅焕表示,需将疫情级别从目前的“注意”上调至最高级别的“严重”。同一天,世界卫生组织(WHO)考察组启动对韩国疫情的考察。韩国的疫情也给周边国家和地区带来“恐惧”,中国香港、澳门严阵以待,与此同时,MERS登陆中国内地也已超过两周……MERS疫情很可怕吗?该怎么看待这些年来传染性病毒轮番肆虐?人类科技进步的步伐落后于新型病毒的传播速度吗?就这些疑问,《环球时报》记者专访了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博士(Dr Schwartlnder)。

  不密切接触,不会轻易人传人

  环球时报: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对当前MERS疫情有什么样的评估?有发生大规模人传人的可能吗?能说说贵处所了解的韩国疫情的情形吗?

  施贺德:韩国目前的疫情始于一名曾到过中东地区并在当地被病毒感染的人。该患者返回韩国后发病并到医院就医,将病毒传给亲戚和住在同一病房的患者(还有他们的部分亲戚),以及救治他的医务人员。病毒似乎在该患者被确诊并采取必要防控措施前,就已传给其他人了。根据目前获得的有关MERS冠状病毒的证据,如果不是密切接触,病毒似乎不会轻易人传人。没有证据表明存在持续的人际传播。

  环球时报:MERS疫情源于中东,在中东暴发已有两三年,世卫组织对此有什么样的观察?

  施贺德:ME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呼吸疾病。该病毒最早于2012年在沙特阿拉伯被发现,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毒,即源于动物,之后传给人类并在人类中传播。自发现以来,全世界共确诊约1200个病例,有440多人死亡。大多数病例发生在中东,目前韩国的疫情是迄今中东以外地区发生的最大疫情。这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疾病,尚有很多未知之处。

  面对病毒,现代医学并非力不从心

  环球时报:从SARS到禽流感、埃博拉,再到MERS,每隔几年就会有传染性病毒肆虐,让人类措手不及,为什么会这样?这是人类社会的常态吗?

  施贺德:传染性病毒存在的历史比人类要悠久,在可见的未来,它们也将一直伴随我们。近几十年来的变化在于,我们生活的世界逐步全球化,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这使得病毒传播更便利。同时,这几十年中,全球公共卫生网络也逐步形成,借此可以发现人类新发传染病并尽早遏制疫情。

  《国际卫生条例》要求,全球公共卫生网络内的各国政府及专家要密切沟通,及时发现新的卫生风险。要使《国际卫生条例》有效发挥作用,一个重要因素是与媒体沟通,这样公众才能了解他们是否需要采取某些行动,来避免新出现的卫生威胁危害到自己。如此一来,新发传染病的公众可见度提高了,政府和国际组织能够更紧密地合作,人们就可以免受新发卫生威胁的危害。

  环球时报:各类疫情频发,是否说明人类社会进入传染性病毒高发期?

  施贺德:很难说是否进入了传染病“高发期”,因为未来仍可能出现新的疾病,而且正如我所说的,由于我们处于日益全球化和人员流动日益频繁的年代,疾病更易于传播。

  环球时报:在寻找病毒源以及防治方法时,现代医学虽然相对发达,但给人们的印象仍是有些力不从心,是不是这样?未来科技进步的步伐能超过新型病毒变异与传播的速度吗?

  施贺德:现代医学并非力不从心。事实上,现代医学为保健和医疗带来了长足进步。但是,新发传染病可能在任何时候出现,MERS就是一个例子。现代医学的工具——快速诊断检测、抗病毒药物、疫苗、抗生素等——在应对新发传染病威胁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一个航班就能让新型病毒传到全世界

  环球时报:您怎么看此次MERS疫情登陆中国后中国方面的应对?对于接下来该做什么您有什么建议?

  施贺德:据我了解,在接到韩国通告说有一名MERS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到达中国后,中国卫生主管部门迅速做出应对,比如当地卫生部门很快找到并隔离了该患者,目前已找到该患者的所有密切接触者。广东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派出专家组,到惠州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取样工作,广东卫生部门还对该患者经停香港期间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中国卫生部门的迅速行动减少了中国发生更大疫情的风险。

  环球时报:2003年的SARS对中国社会带来不小冲击,十几年来,中国在医疗卫生及防疫方面做了很多,您对此有什么观察,给您印象最深的改变是什么?还须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

  施贺德:中国从“非典”中汲取了很多重要经验,建立了应对此类情况的体系,如经过反复演练的隔离疑似病例、高质量治疗病例的标准程序等。这些体系很有效,并在埃博拉暴发时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这种病毒与“非典”病毒不同,如果没有密切接触,比如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医治和护理时,病毒似乎不会轻易人传人。当然,有必要继续保持警惕,确保监测系统有效运行。

  环球时报:与古代瘟疫流行相比,当今时代传染性病毒的散播呈现出什么新特点?科技发展带来的全球化是不是也让病毒传播全球化了?

  施贺德:传染病出现并传播的原因很多,比如人口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与动物毗邻生活等,这些都给病毒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创造了机会。同时,国际贸易和旅行日趋频繁。在现代社会,一个航班就能让医院和诊所内的新型病毒传到全球。防范病毒全球化,关键是全球卫生医疗界紧密合作,及时发现新病毒并高效互通信息,继而迅速有效地应对。

相关文章

教育部:落实学生离校返乡政策,不得层层加码

(抗击新冠肺炎)教育部:逐级落实学生离校返乡政策,不得层层加码中新网北京6月17日电(记者应妮)今年暑期即将来临,全国高校学生离校返乡即将迎来新高峰。中国教育部体卫艺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刘培俊17日在......

猴痘疫情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新华社日内瓦6月14日电(记者刘曲)世界卫生组织14日表示,将于本月23日召开世卫组织紧急委员会会议,评估目前在全球多国暴发的猴痘疫情是否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14日......

一些国家开始接种“猴痘疫苗”

 6月6日,一名男子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接种疫苗。图片来源:ChristinneMuschi/Reuters随着全球猴痘病例持续上升,公共卫生官员和研究人员质疑目前的疫情能否得到控制。尽管世界卫......

北京新增两名阳性,涉及聚集性疫情,这些酒吧危险了

6月9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360场新闻发布会上,朝阳区副区长杨蓓蓓介绍,截至6月9日15时,朝阳区新增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初筛阳性人员2名,均为社会面筛查发现,居住地址分别为劲松街道......

常态化核酸检测三大焦点问题

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和地区陆续探索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城市正在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为何要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谁来承担检测费用?如何确保检测结果准确?针对公众关心的焦点......

欧洲药管局:猴痘疫情尚不构成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新华社海牙6月2日电(记者王湘江)欧洲药品管理局疫苗策略主管马尔科·卡瓦莱里2日说,在欧洲暴发的猴痘疫情目前尚不构成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卡瓦莱里在记者会上说,普通人感染猴痘的风险低,即使感染者数量会有所......

北京抗疫36天:从出现到清零

北京本轮疫情自4月22日以来,历时36天完成社会面新增病例清零。从核酸检测、封管控人员管理、医疗服务保障等多个方面,北京实施多项措施,“快”字当头,从严从紧,在保障市民正常生活的同时,顺利完成新冠疫情......

抗击疫情,北京通州区杨庄街道筑起防线

“太好了,我们小区解封了!”近日,在北京市通州区杨庄街道锦园社区,一位小伙子手拿社区开具的解除管控证明,高兴地说。4月26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杨庄街道下辖的靓景明居社区、锦园社区、京贸......

反沪人员民需要注意什么?官方回应

在今天举行的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近期有一些从外省市返沪市民反映,在回沪的时候遇到难题,属地不让他们进小区。对此,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回应称,根据上海市防控办要求......

北京新增29例!海淀6例轨迹曝光

5月26日0时至24时,北京新增22例本土确诊病例(含2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病例)和7例无症状感染者,无新增疑似病例;新增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治愈出院31例。一、本土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