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27 15:59 原文链接: 东亚30万年前具有现代人面部特征的人类化石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刘武和吴秀杰领导的中外合作团队在《人类进化杂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Morphological description and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300 ka hominin facial bones from Hualongdong, China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对华龙洞古人类面骨化石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发现30万年前的华龙洞古人类面部呈现镶嵌性(mosaic)形态特征。除部分眶上部和颧部特征与周口店、南京、大荔、金牛山等更新世中期直立人及古老型人类相似外,多数面部特征位于早期现代人及现代人类变异范围。研究团队还对华龙洞人类头骨进行了面貌复原,展示了30万年前华龙洞古人类的容貌。该研究进一步证明东亚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多样性,提出东亚地区人类从古老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演化过渡30万年前已经发生,比以往认识提早了8-10万年。

  2013年以来,该研究团队对位于安徽省东至县境内的华龙洞遗址进行连续考察与发掘,发现30余件古人类化石。通过铀系测年、动物群组成分析及地层对比,确定古人类化石年代为距今33.1万-27.5万年之间。这是继周口店之后,在中国发现的人类化石数量最为丰富、包含有石器等人类活动证据的更新世中期人类化石地点。

  在华龙洞发现的人类化石中,包括一件编号为华龙洞6号(HLD 6)的完整头骨,保存有完整的面部骨骼。该研究采用传统形态描述、高清晰度CT、多变量统计等方法对华龙洞6号面部骨骼(图1)进行了详细的形态观察与测量,并与世界范围更新世古人类及现代人类标本进行对比分析,取得了系列新的发现和认识。华龙洞6号头面部复原像(图6)展示了30万年前生活在华龙洞古人类的容貌特征,显示这是一位年轻的与现代人相似的个体面容。

  华龙洞6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例呈现如此丰富数量现代人面部特征的古人类化石。在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以往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记录中尚未有过同样发现。此外,该研究对比分析发现大荔、金牛山、马坝、巢县、长阳等中国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在面部形态特征也呈现不同的多样性表现,因此该研究为中更新世晚期人类演化形态多样性提供了新证据。研究人员认为,华龙洞6号所代表的人群不仅是东亚地区最早的从古老形态向现代形态演化过渡的成员,而且最初的向现代形态的演化过渡事件很可能发生在相对隔离的局部区域,而此时在中国其它地区仍然被更加古老的人类成员所占据。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图1.华龙洞6号面骨化石

图2.部分更新世中期中国古人类化石。从左到右:华龙洞6号、周口店 12号、和县、大荔

图3.华龙洞6号左侧上颌骨及颧骨

图4.华龙洞6号与部分古人类化石硬腭部门齿孔位置(A)华龙洞6号; (B)非洲直立人(KNM-WT 15000); (C)周口店直立人; (D)摩洛哥中更新世晚期早期现代人(Jebel Irhoud 1);(E)金牛山; (F)山顶洞102

图5.华龙洞6号与世界范围更新世古人类及现代人类面部测量数据多变量统计分析

图6.华龙洞6号头骨面貌复原A:华龙洞6号化石;B:虚拟复原头骨;C:实体复原头骨;D:雕塑头骨;E:复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