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12 15:33 原文链接: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阐明两种玉米螟的基因渗透现象

   近日,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振营研究团队在秆野螟属近缘种种群遗传研究取得进展。

  不仅首次在自然界中发现了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之间的杂交个体,而且阐明了这两种 Ostrinia属近缘种的基因渗透现象。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生态学、群体遗传学领域著名期刊 《分子生态学》(Molecular Ecology) 上在线发表。(论文链接)

  生态动力学在两个物种的杂交区域的基因渗透现象中具有重要角色。两个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在同域条件下很容易产生基因渗透现象。当种间基因流足够高可以改变随机基因流效应时,入侵物种种群内的等位基因渗透不会增加。同域近缘种的基因渗透和基因流现象有利于对进化的研究。同域种间杂交和基因渗透现象的研究对进化研究具有很大的帮助。

  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是玉米上最重要的两种害虫。亚洲玉米螟的信息素为顺12和反12-十四碳烯乙酸酯构成;欧洲玉米螟信息素由顺11和反11-碳烯乙酸酯构成。亚洲玉米螟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澳大利亚,欧洲玉米螟主要分布于中亚、欧洲、北非和北美。

  我国新疆伊犁地区为原始欧洲玉米螟的发生区。近几十年,亚洲玉米螟入侵到这一区域。这两种害虫自从分化为不同的物种后首次在此相遇。伊犁地区是目前已知世界上唯一的两种玉米螟混生区。这为研究近缘种的进化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会。

  王振营团队在新疆玉米上采集了11个地理种群的玉米螟越冬幼虫,采用高通量SNP和SSR测试及线粒体测序方法。根据SNP基因型数据结果这两种玉米螟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预测了伊犁地区基因渗透史。在混生区内的亚洲玉米螟种群内没有发现基因渗透的基因型。根据杂交个体和基因渗透史,可以确定伊犁地区为这两种玉米螟的杂交地区。可以预测伴随着基因在这两个物种间渗透,适应性特点也在这两个物种间横向传播。

  本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这两个生殖隔离的物种间存在着中间体,经典的以信息素为基础的区分这两个物种的方法应当予以重新考虑。

  该研究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汪洋洲副研究员为文章第一作者。王振营和美国农业部玉米虫害与作物遗传所Brad Coates博士为文章共同通信作者。

相关文章

氧化石墨烯让亚洲玉米螟“变胖”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研究发现亚洲玉米螟取食含有氧化石墨烯的饲料后体型“变胖”,并在蛋白及转录组水平上揭示促进玉米螟生长发育和寿命缩短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

谁是大自然里的“小猪佩奇VS小羊苏茜”?

在我们的习惯认知中,自然界的生物处在错综复杂的食物链中,一物降一物,很难与“合作”联系起来,但其实“合作共赢”的模式最早就是来源于大自然,在植物、微生物和动物中比比皆是。它们彼此之间也会达成“共识”,......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阐明两种玉米螟的基因渗透现象

近日,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振营研究团队在秆野螟属近缘种种群遗传研究取得进展。不仅首次在自然界中发现了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之间的杂交个体,而且阐明了这两种Ostrinia属近缘种的基因渗透现象。......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阐明两种玉米螟的基因渗透现象

近日,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王振营研究团队在秆野螟属近缘种种群遗传研究取得进展。不仅首次在自然界中发现了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之间的杂交个体,而且阐明了这两种Ostrinia属近缘种的基因渗透现象。......

一种转基因玉米抗病虫能力惠及普通玉米

美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称,在美国中西部广泛种植的一种转基因玉米具备的抗病虫能力也使普通玉米的种植受益,由此减少的经济损失每年可达数亿美元。目前,美国种植的玉米约有63%是BT转基因......

蛋白质组学方法在玉米螟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通过介绍玉米螟的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进展,阐述了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发展迅速。随着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许多昆虫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