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忠庆合作研究揭示了自旋转变下地球内部成分和温度变化会产生相反的波速变化特征,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3日的《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目前,大量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已经比较好地揭示了地球内部三维的波速结构,将这些波速结构转化为成分和温度的变化是认识地球内部结构及其动力学特性的关键,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来识别成分和温度对波速的影响,人们对这方面的认识还非常有限。

  吴忠庆对下地幔主要矿物之一铁方镁石的自旋转变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获得了地幔温压条件下铁方镁石的弹性特性[Phys. Rev. Lett. 110, 2013],发现自旋转变会显著降低铁方镁石的弹性模量,导致下地幔的体模量在~1700公里深处随温度增大而反常升高,跟剪切模量的温度效应相互抵消后引起纵波波速对温度不敏感,从而在层析成像中产生可观测的效应[PNAS 111, 2014;J Geophys Res 121, 2015]。在此基础上,吴忠庆进一步指出,跟纵波波速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刚好相反,纵波波速对铁方镁石及其铁的含量非常敏感,完全改变人们对成分变化所引起的波速变化特征的认识。而且地震学观测到的下地幔中部体模量和剪切模量变化负相关的现象无法用成分变化解释,而是反映了自旋转变效应,跟人们通常的认识刚好相反。综合地震学的其他结果,该研究给出有力的证据支持下地幔有明显的温度和成分的横向变化。

  该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层析成像纵波和横波联合反演的结果,有望定量分析下地幔中部的成分和温度变化。

  上述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973”项目的支持。

  温度和成分变化引起的纵波波速变化示意图。(a)温度变化和(b)成分变化引起的波速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由于纵波在~1700公里处对温度变化不敏感但对成分变化非常敏感,温度变化的波速结构出现中断,成分变化的波速反而增强。

相关文章

研究揭示极端气候下温度变化规律及其驱动机制

极端高温干旱事件加剧了干旱对农业、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近年来,极端高温干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的变化趋势,干旱下温度变化及其机制较少受到关注。而较小平均温度变化可能导致极端温度事件......

我国学者揭示亚热带水库浮游动物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态健康研究组(杨军团队)在亚热带水库浮游动物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Responsesofzooplanktonbodysizeandcommunitytrophicstr......

上海天文台揭示温度变化对GPS台站周期性位移的影响

温度变化,会造成物质热胀冷缩,地面也不例外。实际上,地面温度变化是影响地壳形变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地表的周年变化。GPS台站需实时向用户自动提供经检验的不同类型的GPS观测值等,它的位置精确度......

美研究人员研发出可以感应温度变化的人造皮肤

近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种能够感测到温度变化的人造皮肤。该材料可以移植到假肢上以恢复截肢者的温度感测能力,也可应用于急救绷带,提醒医护人员注意伤口感染导致的温度升高......

中国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球内部成分和温度变化的新特征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忠庆合作研究揭示了自旋转变下地球内部成分和温度变化会产生相反的波速变化特征,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3日的《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EarthandPlanetaryScien......

中国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球内部成分和温度变化的新特征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吴忠庆合作研究揭示了自旋转变下地球内部成分和温度变化会产生相反的波速变化特征,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3日的《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EarthandPlanetaryScien......

两位研究生发表Nature子刊:“温水煮青蛙”的奥秘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应该很多人都听过,这是一个经典的青蛙实验,科学家们发现在温度变化很慢的时候动物对温度的敏感性就会降低。事实上包括人在内的许多动物都有这个特点,但是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了解析这一现象......

地球也能“照X光”

照X光片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医学检测手段,可以帮助医生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人体内部。最近,科学家通过研究海洋风暴,首次从地球内部探测到了由风暴激发的罕见地震波。利用这些地震波给地球内部结构成像,就仿佛给地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