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2-27 00:00 原文链接: 中国科学家解读鲫鱼密码揭示东亚物种进化规律

  广袤的东亚大陆上,生物种群是如何演化形成的?小小的鲫鱼为我们带来答案。记者25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学家于近日对鲫鱼复合种种群分布进行研究,为揭示东亚地区物种形成和群体演化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

  鲫鱼复合种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日本等邻近岛屿的淡水鱼类。其分布受到水域环境的限制,是研究东亚晚第三纪以来,重大地质气候环境转型期青藏高原隆升、东亚季风气候、冰期―间冰期交替造成的海陆变化等古环境变化所导致的地理隔离、物种迁移扩散的绝佳材料。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进化与进化基因组学研究组的博士研究生王姝妍通过对中国大陆、台湾、日本本岛、琉球群岛和俄罗斯等覆盖了鲫鱼复合种全部分布范围的1876个鲫属样品进行了系统发育关系和系统地理结构的分析,结果显示该物种分为具有明显地理结构的三大类群。

  其中类群A和B主要分布于日本,类群C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及琉球群岛。系统地理学和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尽管存在少量的人工引种(约占总量的10%),但是现存地理格局主要是受到古环境变化影响的结果。

  研究人员介绍,在大约3百万年以前,对马海峡间的陆桥消失造成的地理隔离是中国大陆和日本类群间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随后由于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东亚季风逐渐加强,在强大的干冷冬季风的影响下,大陆群体向南退缩至中国东南部的福建和越南,这些地区可能是鲫属鱼类在冰期时的避难所。而日本本岛的较为古老的鲫属类群则因为日本岛屿气候环境几乎不受东亚季风影响而被保留了下来。

  在更新世中期,伴随着温暖潮湿夏季风的加强,位于避难所中的大陆群体向北辐射扩散重新占据中国大陆。而冰期-间冰期海平面变化和地质活动使得台湾、琉球群岛和中国大陆东部的陆桥时有形成,东亚鲫鱼通过陆桥连接经台湾扩散到达Tokaragap以南的琉球群岛中南部诸岛。

  负责该项目的研究人员称:“通过研究鲫鱼复合体物种的分化过程,不仅丰富了对东亚地区物种大尺度分布格局及群体遗传结构及其成因的认识,而且为今后精细解析东亚物种的冰期避难所、迁移扩散路线等提供了重要参考,还可为研究东亚地区物种形成和群体演化规律提供重要线索。”

相关文章

科学家提出解译东亚季风演化历史及机制新思路

近日,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聂军胜课题组及中国科学院院士肖文交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方小敏,以及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副教授ThomasStevens和丹麦技术大学研究员Jan-Pi......

研究揭示东亚季风区全新世降水时空变化新机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周鑫课题组与国内外同行合作,发现东亚季风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降水最大期在南方出现较早,北方出现较晚,降水最大期出现时间与纬度之间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结合对现代降水变化时空......

全新世东亚季风与人类活动存在500年周期的同步变化

今天,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历史和史前时期,气候变化能否或如何影响人类社会文化、文明发展,近百年来,一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领域争论的话题......

我国学者发现东亚季风加强导致云南远古的水杉林消失

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HuetCheng)为柏科水杉属的落叶性乔木,以其现生种的发现晚于其化石的报道而成为著名的活化石。目前原生水杉仅有5300余株,孑遗于湖北、......

发现东亚季风曾致柴达木盆地湿润

850万-700万年间,柴达木盆地存在一个古湖,东亚季风的演化导致气候显著变湿,与现代干旱的气候截然不同。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聂军胜教授团队该成果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该论文第一作者......

大气所揭示气溶胶污染和东亚季风的关联

季风与气溶胶相互作用是当前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挑战性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黄荣辉等科研人员与国内相关院所的科学家合作,回顾了国内外气溶胶与东亚季风区天气和气候相互......

中国科学家解读鲫鱼密码揭示东亚物种进化规律

广袤的东亚大陆上,生物种群是如何演化形成的?小小的鲫鱼为我们带来答案。记者25日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学家于近日对鲫鱼复合种种群分布进行研究,为揭示东亚地区物种形成和群体演化规律提供了重要......

刘东生院士因黄土研究成就首次获颁EGU洪堡奖章

第三届亚历山大·冯·洪堡国际会议在京举行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共同组织的“第三届亚历山大·冯·洪堡国际会议:东亚季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近日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