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1-11 08:19 原文链接: 中国科学报:基因预测未来靠谱吗


  “花1000美元,就能知道自己体内的所有秘密,并预见未来。”——这甚至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可目前,由于风险评估的依据不足,准确性很差,对于疾病干预的指导性不大,因此,基因预测还不值得一提。

  个体化基因组学医学一直被看做是未来医疗技术的一大热点,除了疾病诊断和治疗,还能在人们出现任何症状前预测其患有某种疾病的风险,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发病几率。

  “可这一切都依赖于准确的风险评估,而它又是建立在对基因测序结果的解读和分析之上的,否则,人们拿到手的个体基因测序报告只不过是一堆毫无意义的编码。”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金力认为,目前,由于风险评估的依据不足,准确性很差,对于疾病干预的指导性不大,因此,基因预测还不值得一提。

  个体基因测序还只是一堆编码

  去年8月,向个人用户提供服务的基因技术公司 23andMe 发表了一份声明,声称他们正试图让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通过7项由该公司开发的有关健康的基因检测方法。这也是面向个人用户的基因检测公司首次申请FDA审批。

  该公司提出,顾客只需要邮寄一份唾液样品并支付约300美元的检测费,便可在线查询自己的基因信息,并可获知其中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基因特性。

  事实上,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和成本的下降,个人基因测序早已不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但是,研究人员对测序结果的解读能力始终没有突破。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心脏病学副教授欧安·A·阿什利在接受美国《环球科学》杂志采访时直言:“基因测序已经是既快速又便宜。但是,分析数据却让人头疼,既不快速,也不便宜。”

  为了说明这个过程会有多么复杂,阿什利和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的几位研究人员分析了一位同事的基因组序列。可即使有了原始数据,几位科学家也花费了整整6个月时间来思考这项工作应该如何进行。

  研究小组发现,被检测者确实拥有几个基因突变,都与心脏病的发作风险有关。此外,分析还意外发现,他患上某种遗传性血液疾病的风险有所增高,可在他的家族中,并没有人得过这种病。因此,研究人员依然不清楚,这个意外发现确实是患病风险升高的反映,还是测序过程出了错。

  由此看出,人们目前虽然可以看到自己那些与已知疾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但却很难知晓那究竟意味着什么。

  个体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无法保证

  而据金力介绍,事实上,早在2003年,美国医学遗传学会就发表声明指出,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服务机构才可提供相关服务;2008年美国医学会申明反对提供这类预测服务,尤其是由企业提供的;2009年,德国也立法禁止这样的服务。

  “政府对此之所以如此审慎,是因为学界认为基因检测的预测性非常差。”金力指出。

  尽管人类已经掌握了许多与疾病相关联的基因,理论上它们的确可以用来预测,但是大部分的单个突变相对风险很小,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带有这样的突变,跟正常人相比,风险可能只提高了20%。而且,疾病的发生往往是多个易感突变组合造成的,而不是单一突变,此外,人群之间的生活环境和习惯不同,存在个体差异。

  “综合判断,这个人相对准确的发病概率到底是多少,还很难回答。”

  在他看来,基因预测还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例如:风险评估的标准和方法是什么,谁来制定;是否拥有针对中国人的标准数据库;能否给出合理的建议;干预措施谁来制定;被测者能否从内心对预测结果作出正确的理解;检测咨询师需要什么资质;从管理上,谁来保护个人用户的利益,是否需要立法等等。

  建立大规模队列研究

  是给出风险评估的基础

  至于应对办法,金力提出,我们需要建立针对中国人群的大量队列研究。他认为,依靠目前的基因检测的风险评估之所以不靠谱,是因为,即使找到了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基因跟疾病之间的关系尚不够明确,也就是说,对于疾病本身的致病机制我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尤其缺乏对本国人群特征的了解。

  大多数常见疾病是多基因的疾病,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互相作用才导致的。“要想知道一个人究竟会不会得病,最好的做法就是在他还没有疾病的时候,持续地跟踪监测,看他什么时候什么基因发生了突变,20年、30年,甚至50年后,是否最终发病。”金力表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流行病学现有的方法,就是对一个人群进行评估。

  “所以,我们的对策应该是建立多疾病的、开放的中国大规模队列研究平台,建立能代表中国人群的大规模队列,用几十年的时间跟踪研究,找到不同突变、不同遗传因子和环境因子对这些疾病的贡献,相互作用以及干预方法。”在他看来,这是一项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有了这些最基础的数据,未来可能给出的准确的个体风险评估才有可靠的依据。

  而在这条道路上,科研人员所做的只能说是刚刚起步。



相关文章

世界范围内的中风风险上升了50%!

据世界卫生组织称,自2005年以来,全世界发生中风的几率增加了50%,而另一份由世界卒中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每年有多达1200万"新"中风患者。总而言之,这些数据表明,全球大约四分......

重订的遗传时钟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一种可能减缓细胞衰老过程的方法,使用一个振荡的基因"时钟"。在测试中,发现酵母细胞的寿命明显长于那些没有的细胞。我们都害怕的熟悉的衰老症状从......

大脑的冷静药

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已经确定了大脑中驱动焦虑症状的一个基因。重要的是,对该基因的修改被证明可以降低焦虑水平,为焦虑症提供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新的药物目标。这一发现由布里斯托尔大学和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

麻省理工DNA测序新方法:准确性提高1000倍!

近日,麻省理工学院布罗德研究所和哈佛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的下一代测序方法,可以检测单个DNA分子内的基因突变。“这种方法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不是对测序方式的彻底改革,”该研究的资深作者、格斯特纳......

张锋创立的Editas公司发布基因敲入技术,助力开发新疗法

撰文|王聪编辑|王多鱼排版|水成文尽管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敲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深刻改变了基因编辑领域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研究模式。但CRISPR-Cas基因编辑技术通常是以破坏D......

在两种“老化”状态间循环,设计基因调控回路延缓衰老

人类的寿命与个体细胞老化有关。3年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破译了衰老过程背后的基本机制。在确定了细胞衰老过程中遵循的两个不同方向后,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操作这些过程来延长细胞的寿命。据发......

因美纳NovaSeq™XPlus在华交付赋能中国基因组学无限前景

2023年4月28日,中国上海——今天,全球基因测序和芯片技术的领导者因美纳于天津、深圳、上海三地同步举行NovaSeq™XPlus“点亮”仪式,宣告首批在华交付NovaSeq™XPlus高通量测序平......

华大智造宣布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落地南澳基因组学中心

2023年4月27日,华大智造宣布超高通量基因测序仪DNBSEQ-T7落地南澳基因组学中心(SAGC),该中心将基于DNBSEQ-T7测序平台开展各项科学研究,助力全面推动澳大利亚基因组学研究发展和成......

设计基因调控回路延缓衰老

人类的寿命与个体细胞老化有关。3年前,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破译了衰老过程背后的基本机制。在确定了细胞衰老过程中遵循的两个不同方向后,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操作这些过程来延长细胞的寿命。据发......

从“人畜共患病项目”看人类基因组的独特之美

从两克重的大黄蜂蝙蝠(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到重达数吨的鲸鱼,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上6000多种哺乳动物差异很大。在过去的1亿年里,它们几乎适应了地球上的每一个环境。现在,“人畜共患病项目”已对现存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