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生态及环境科学中心在蚯蚓和菌根真菌的交互影响植物氮吸收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杂志。

  研究人员假设蚯蚓、植物和丛枝菌根真菌(AMF)对氮的供应和吸收在不同的氮形态上(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显著差异,从而影响蚯蚓和AMF对植物氮吸收的互作。研究的对象是外来种蚯蚓——南美岸蚓和林下蕨类植物芒萁。其中,南美岸蚓是中国南亚热带和热带人工林中的支配种,芒萁也是人工林林下的支配种。

  研究人员通过构建3个独立但彼此关联的实验验证该假设:室内稳定同位素15N标记芒萁根段实验、野外15N标记芒萁实验,以及室内15N标记微宇宙控制实验。室内芒萁根段标记和野外标记实验发现,芒萁无论在生理水平上还是野外土壤环境下皆倾向于吸收铵态氮;室内的微宇宙控制实验发现,接种南美岸蚓提高了土壤铵态氮的浓度,但未影响硝态氮的浓度;接种AMF降低了土壤铵态氮浓度,但对硝态氮无显著影响。

  研究表明,AMF帮助芒萁吸收了蚯蚓促进的铵态氮;由于蚯蚓促进的铵态氮以“热点”的形式分布于土壤,无AMF协助时芒萁根系不能有效接触到蚯蚓促进的铵态氮“热点”,而无蚯蚓时土壤中较低浓度的铵态氮限制了AMF向其宿主植物输送氮。

相关文章

震惊!蚯蚓每年为全球贡献1.4亿吨粮食

根据近期《自然·通讯》发表的一篇论文,在全球的粮食生产中,蚯蚓可能每年贡献了1.4亿吨,包括6.5%的谷物和2.3%的豆类产出。科学家认为,支持蚯蚓种群及整体土壤多样性的农业生态学政策和实践的投入,对......

中央一号文件,为何突然关注一条蚯蚓?

日前,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磅出炉,全文9部分33条,不乏一些2022年热点事件,如割青毁粮、天价彩礼、超龄农民工、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令人诧异的是,“电......

土壤被贫铀污染?新研究发现可派蚯蚓去修复

极端战争和军事试验,易导致军事试验靶场的土壤被贫铀(DU)污染。来自美国杰克逊州立大学的韩凤祥教授团队最新的研究表明,在被贫铀污染的土地中引入牛粪和蚯蚓,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并进而提高铀的去除效率。相......

铋合金可联合AMF加热效应抑制疼痛致敏物质的表达

大骨缺损患者或骨再生能力较弱的老年患者,需要骨移植材料替代缺失骨。但是自体和异体骨组织来源有限;大部分非金属材料机械性能差;传统的金属材料熔点高、形状可塑性差,并且弹性模量远高于骨组织,容易产生松动。......

草丛群落可通过改善土壤AMF群落提高P的吸收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在西南喀斯特草地生态系统菌根真菌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获得新进展。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面积最大的国家,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导致该区......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揭示蚯蚓真菌互作如何影响植物氮吸收

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生态及环境科学中心在蚯蚓和菌根真菌的交互影响植物氮吸收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杂志。研究人员假设蚯蚓、植物和丛枝菌根真菌(AM......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揭示蚯蚓真菌互作如何影响植物氮吸收

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生态及环境科学中心在蚯蚓和菌根真菌的交互影响植物氮吸收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杂志。研究人员假设蚯蚓、植物和丛枝菌根真菌(AM......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揭示蚯蚓真菌互作如何影响植物氮吸收

记者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生态及环境科学中心在蚯蚓和菌根真菌的交互影响植物氮吸收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土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杂志。研究人员假设蚯蚓、植物和丛枝菌根真菌(AM......

华南植物园蚯蚓和菌根真菌的交互影响氮吸收机制获进展

根据“蚯蚓、植物和AMF对氮的供应和吸收在不同的氮形态上(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显著差异,从而影响蚯蚓和AMF对植物氮吸收的互作”的假设,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中心博士研究生何新星,在导......

烟台海岸带所在纳米银生态毒理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最近,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生态毒理学研究组在毒理学领域期刊Nanotoxicology上发表论文,在纳米银及其释放的银离子对蚯蚓的毒理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巧妙地利用半透膜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