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04 10:01 原文链接: 中科院空间天气预报APP上线运营

   “太阳风速度最高达430千米/秒左右,地磁平静至微扰。”11月28日上午8点,每位空间天气关注者都能从一个名为“e SpaceWx”的手机客户端(APP)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以蓝灰色为主色调的APP上,他们还能看到当天不同波长范围下太阳表面和大气层的图像。

  为了做这个APP,由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空间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刘四清、蔡燕霞等人组成的研发团队琢磨了近2年。

  APP正式上线后,蔡燕霞和团队成员的构想变成了现实,预报中心也在空间环境信息采集和立体化服务上前行了一步。不过,他们并未因此感到轻松。

  从构想到现实

  “尽管预报中心早已有了邮件、短信、月报等产品,但这些产品在时效性、直观性和信息量方面还存在缺陷。”预报中心主任刘四清意识到,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访问各种信息会成为趋势,而这为空间环境预报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1年年底,他们有了个新点子——做一款“能装在口袋里”的空间天气预报客户端。

  “刚开始,我们想把各种信息全都堆在首页上,但后来发现不行,因为没有重点,而且太丑了。”蔡燕霞回忆说,为做好这款APP,她四处取经,最后只得痛下决心——简化、简化、再简化。

  3年来,为把APP设计得更加科学美观,预报中心助理研究员陈赵峰已记不清跟美工红过多少次脸。“经常因为一个细节,就争得面红耳赤。”陈赵峰笑着说。

  如今,打开APP,首页上的太阳成像图片分外醒目;图片下方的4个圆圈和1排指示灯,分别显示最新的X射线、质子、电子数据、地磁指数,并会根据危害程度显示绿、黄、橙、红四类颜色;向右滑动,能看见当天的太阳风数据表盘。这些信息的下方,还有空间天气预报的综述。

  其他页面上,“数据曲线”直观详细地反映出空间天气变化趋势;“科普信息”则在第一时间向公众解释太阳活动的原因和影响。“如果有突发空间天气事件,我们还会及时向用户推送警报信息。”蔡燕霞说。

  团队的力量

  APP的上线,并未减轻团队成员的压力。

  “这是首次以APP形式服务公众。”刘四清说,以前都是为固定的专业用户提供服务,而现在万一出错,会带来不好的影响。“为了保证稳定性,我们在APP上线前花了小半年的时间作测试。”

  准确,是预报的命脉。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的30多名科研人员,多半有过做预报员的经历。百来字的预报信息,通常凝结了众多预报员的心血。

  8年前,蔡燕霞也做过预报员。今年刚刚“下岗”的她,至今深深记得预报工作的辛苦。“不管什么时间,一旦出现红色警报,就要在1个小时内赶到这里。”

  “现在,我们有十几位预报员,每两周轮一次岗,连值两天。每天有两位当班预报员,主岗预报员需要随时待命,副岗预报员在空间环境事件发生时要能第一时间到达预报中心。”预报员之一、助理研究员沈华告诉记者。

  如何准确无误地描述和预测空间天气,是预报员长期思考的问题。“如果措辞不当,很可能带来危险、误解或恐慌。”沈华说,预报中心有严格的业务预报规范,对于大的空间天气事件,当值预报员会组织会商,包括两位当班预报员在内的4~5位研究人员,在通报前要结合数据情况和自身预报经验,讨论严重程度、警报程度、预报措辞等。

  系统的支撑

  做空间环境预报,空间中心并非独家,但像预报中心这样做业务化预报的单位并不多见。“这对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非常高的要求。”蔡燕霞说。

  实际上,空间天气预报APP的背后,有一个自动运行的业务系统。

  2011年7月,中科院空间环境监测网(以下简称中科网)项目启动,其建设包括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安全和运管等5个分系统。2012年12月,中科网正式投入运行,实现17个地基监测台站、41台监测设备的业务化、常态化运行,能监测太阳、地磁、宇宙线、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等多个环境要素。

  其实,APP并非业务系统支撑的唯一产品。这样的系统不仅支撑了空间天气预报APP,还支撑着空间天气事件通报、空间环境月报、空间天气预报网站、短信平台、E-mail平台服务等预报服务。

  “立体化的服务方式一方面提升了空间环境信息服务效果,另一方面为科学家及时发现异常空间环境现象提供线索,促使其开展有应用价值的研究。”蔡燕霞说。

  如今,这套业务化的运作体系已吸引了总装、总参、空军、航天一院、航天五院等200多家专业用户以及民间的信鸽协会、天文爱好者等公众用户。

v>

相关文章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让中国的主动光电载荷遨游太空

嫦娥激光三维敏感器工程样机测试。 本文图片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承担“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科学与工程载荷研制任务,为世界首颗量子实验卫星“墨子号”研制量子密钥通信机、量......

AI助力天气预报前景如何?研究人员给出答案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两篇聚焦研究人工智能(AI)天气预报潜力的气候科学论文,分别提出两种AI天气预报方法,第一种方法最多能提前一周预测全球气候模式,另一种方法能预测短时天气,如极端降水事件......

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开放预约参观

本报讯(记者刘苏雅)今天,国家科技传播中心系列展览正式开放预约参观。中心现设有中华科技文明展、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展、“邮票与科技”主题展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主题展览。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位于奥林匹克公......

利用“三大三小”空间锻炼器械设备,航天员这样健身

“我每天做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和上千次跳绳,这些已经成为我的‘标配’。”前不久,神舟十六号乘组首次亮相时,航天员景海鹏的一番话令许多网友感佩。成为航天员需要具备怎样的身体素质?为了能顺利上......

“进入空间计算时代”:苹果发布MR头显靠手眼操控

“你可以在虚拟空间与数字内容互动,就像在物理空间里一样。你可以用最自然、最直观的工具来控制VisionPro,即眼睛、手和声音。操控和观看不再受显示屏的限制,周围的环境变成了一个无限的画布,你可以在任......

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交付实验科学家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4日14时左右,部分实验样品运抵北京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

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交付实验科学家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4日上午,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在东风着陆场交付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空间应用系统。4日14时左右,部分实验样品运抵北京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

空间多组学质谱技术让微观世界更“清晰”

2023年4月26-27日,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测试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金属组学与健康和环境联合实验室承办的“空间多......

南开大学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获批立项

近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22年度前沿科学中心立项建设的通知》,南开大学“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获批立项建设,这标志着该校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建设上取得了新突破。据悉,“有机新物质......

空间多组学质谱技术研讨会(2023)

空间多组学技术结合了组学技术(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金属组学等)和组织学技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各种生物分子与金属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相互作用及其对生理功能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