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空间天气预报APP上线运营

“太阳风速度最高达430千米/秒左右,地磁平静至微扰。”11月28日上午8点,每位空间天气关注者都能从一个名为“e SpaceWx”的手机客户端(APP)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以蓝灰色为主色调的APP上,他们还能看到当天不同波长范围下太阳表面和大气层的图像。 为了做这个APP,由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空间环境预报中心(以下简称预报中心)刘四清、蔡燕霞等人组成的研发团队琢磨了近2年。 APP正式上线后,蔡燕霞和团队成员的构想变成了现实,预报中心也在空间环境信息采集和立体化服务上前行了一步。不过,他们并未因此感到轻松。 从构想到现实 “尽管预报中心早已有了邮件、短信、月报等产品,但这些产品在时效性、直观性和信息量方面还存在缺陷。”预报中心主任刘四清意识到,对于大多数公众来说,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访问各种信息会成为趋势,而这为空间环境预报服务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1年年底,他们有了个新点子——做一款“能装......阅读全文

英国成立首家空间天气预报中心

   发生在2012年7月的太阳耀斑。 图片来源:NASA/Royal Observatory Belgium  英国上周正式成立了第一家空间天气预报中心。  英国政府在2013年年底便宣布将向该国气象局的空间天气业务中心提供资金,该中心的总部将设立在埃克塞特市。  该中心自今年5月以来一直在以每周

空间中心在脉冲星时间噪声估计与预报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脉冲星由于具有稳定的周期性辐射信号和近似不变的空间位置,在被发现后不久人们便意识到可将其用于航天器自主导航。由于脉冲星在X射线频段的辐射更利于探测设备的小型化,现阶段对脉冲星导航的研究主要集中在X射线脉冲星自主导航。   X射线脉冲星自主导航的基本观测量为基于脉冲星时间模型的预报脉冲到达时间与

英国注资提振空间天气预报水平

英国空间天气预报服务中心未来有望提供关于太阳风暴的早期预警  圣诞烛光晚餐看起来古老而诱人,但在这样的日子里如果真的没有卫星通讯和电能,当然更不用说看电视和热剩饭了,人们恐怕就没有心情过节了。英国政府日前宣布将建立一个新的空间天气预报服务中心,目的便是减轻这种灾难场景可能造成的影响。     在英国

中科院空间天气预报APP上线运营

   “太阳风速度最高达430千米/秒左右,地磁平静至微扰。”11月28日上午8点,每位空间天气关注者都能从一个名为“e SpaceWx”的手机客户端(APP)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在这个以蓝灰色为主色调的APP上,他们还能看到当天不同波长范围下太阳表面和大气层的图像。  为了做这个APP,由中科院空间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访问空间中心

  4月12日,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sia-Pacific Spa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简称APSCO)张伟秘书长一行15人访问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并与中心主任吴季、副主任王赤、主任助理刘和光及史建魁研究员等举行了富有建设性的友好会谈。  

“日地空间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与模式研究”项目启动

  1月13日至15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日地空间天气预报的物理基础与模式研究”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召开。   相关领导在发言中指出,这次“973”项目来之不易,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充分发挥人才集中的优势,在前两期“973”项目的基础上,紧紧围

给太空做“超级CT”-揭秘世界级空间天气“预报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940.shtm 今天一起了解中国空间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近日,由16个观测台站、58个观测点组成的子午工程二期初步建成,和此前建成的子午工程一期一起,形成了覆盖全国的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坚守空间科学的国家使命

  “空间科学卫星计划”是中科院牵头实施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第一批启动的项目之一。负责该计划的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再次站到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大路口,义不容辞地扛起了发展我国空间科学的大旗,成为在我国牵头实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的核心科研机构。 空间中心怀柔新园区   从“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到国家重

我国太阳观测技术获得新突破-空间天气预报将更准确

  如何通过科技更清晰看到太阳活动区?中国科学家突破了下一代自适应光学——多层共轭自适应光学关键技术,这相当于给太阳望远镜戴上校正“眼镜”。   近日,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在中科院云南天文台1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上结合了该技术,获取太阳活动区大视场高分辨力实时图像。   太阳爆发性活动会给地

空间中心组织首次春季临近空间环境综合观测实验

  2011年春季,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组织了我国首次春季临近空间环境综合探测实验,在空间中心河北廊坊临近空间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廊坊临近空间野外站)利用综合探测设备获取我国上空直至120km的临近空间环境多参量数据。目前该实验仍在进行中,且进展顺利。  此次实验自今年3月底

空间中心代表团参加美国空间天气研讨会

  4月26日至29日,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空间环境研究预报室(以下简称预报室)一行三人赴美参加了空间天气研讨会(Space Weather Workshop)。此次会议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空间天气预报中心(NOAA/Space Weather Prediction Center)主办。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渤海海冰进入严重冰期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了解到,随着强冷空气不断加强,我国渤海海域的海冰进入严重冰期。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海冰首席预报员 刘煜:辽东湾的浮冰外缘线达到了46海里,辽东湾海冰整体覆盖的比例已经接近30%。可以说,渤海的海冰已经进入了严重冰期。根据最新监测结果显示,辽东湾海冰的厚度已经达到了

西北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将在陕西建设

  近日,环保部印发《关于做好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在陕西省建设西北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西北五省空气质量预测预报工作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厅牵头负责,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厅配合开展,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具体实施。  区域空

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在空间中心成立

  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北京分部(简称ISSI-BJ)7月16日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机构由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和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联合成立,将为我国空间科学领域开展国际化水平研究提供重要平台,并将为我国空间科学走向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空间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窗口。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瑞士

空间中心在临近空间浮空平台原位测风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基于临近空间浮空平台的风场探测技术一方面可为临近空间大气动力学和湍流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为浮空平台自身飞行提供风场数据保障。由于临近空间低气压特殊环境,地面风速计产品不能在临近空间正常工作。德国科学家曾研发了艇载超声波风速计,获得18km以下数据,但在20km以上平飞期间失

中俄联合体全球空间天气中心成立

  11月16日,中俄联合体全球空间天气中心(以下简称“全球空间天气中心”)在京揭牌,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吕尔学等出席揭牌仪式。  空间天气关乎卫星运行、航空飞行、地面管网等高技术系统及人类健康等,特别是航空飞行安全和航空通信、定位、跟踪,以及航空电子设备

空间中心通过子午工程单位验收

  7月25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简称空间中心)通过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项目建设工程经理部组织的单位验收。验收专家组由来自中科院计划财务局、基本建设局、办公厅,科技部基础司,中科院地质地球所,中国科大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组长由子午工程副总工程

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与法国宇航中心签订合作协议

  1月1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与法国宇航中心下属新空间公司签订合作协议,这标志着欧洲失重飞机的抛物线飞行机会将向中国用户全面开放。  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主任高铭认为,我国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航天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载人航天的任务正向空间科学和应用实验延伸,这对“推动空间科

德美两空间物理学家访问国家空间中心

  7月12日,著名的空间物理学家Manfred Scholer教授和Martin Lee教授应邀访问了中科院国家空间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访问期间,天气室研究员刘勇向两位教授介绍了天气室的情况和自己作为“百人计划”成员回国以来的工作情况。国家空间中心副主任、天气室主任

空间中心火箭载荷空间环境探测系统通过初样设计评审

  6月22日,空间中心主持召开了火箭载荷空间环境探测系统初样设计评审会议。评审专家听取了空间中心所作的《空间环境探测系统设计报告》,审查了技术文件,同意通过空间环境探测系统设计评审。   空间中心空间环境探测室承担了火箭载荷空间环境探测任务,该任务将实现轨道空间高能粒

空间中心等在北极上空发现“太空台风”

  近日,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建设团队之一——山东大学空间科学研究院教授张清和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王赤团队合作,首次在北极上空发现类似台风的“太空台风”,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并被Nature选为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全面启用新馆服务空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2063.shtm11月8日,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全面启用了新馆服务空间。新馆服务区共有三楼,总建筑面积占7000多平方米,图书阅览空间达4000平方米。一楼主要

空间中心提出地球磁层对流新模式

  太阳风是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持续不断地压缩地球磁场的磁力线而形成的空间称为地球磁层。磁层顶为磁层的外边界,向阳侧呈一椭球面,背阳侧是向外略张开的圆筒形。该圆筒围成的空腔称为磁尾。在日地连心线向阳的一侧,磁层顶距地心约为10个地球半径。太阳风的物质和能量如何进入地球磁层?如何驱动磁层中等离子体的

空间中心提出地球磁层对流新模式

  太阳风是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持续不断地压缩地球磁场的磁力线而形成的空间称为地球磁层。磁层顶为磁层的外边界,向阳侧呈一椭球面,背阳侧是向外略张开的圆筒形。该圆筒围成的空腔称为磁尾。在日地连心线向阳的一侧,磁层顶距地心约为10个地球半径。太阳风的物质和能量如何进入地球磁层?如何驱动磁层中等离子体的

空间中心提出地球磁层对流新模式

太阳风是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持续不断地压缩地球磁场的磁力线而形成的空间称为地球磁层。磁层顶为磁层的外边界,向阳侧呈一椭球面,背阳侧是向外略张开的圆筒形。该圆筒围成的空腔称为磁尾。在日地连心线向阳的一侧,磁层顶距地心约为10个地球半径。太阳风的物质和能量如何进入地球磁层?如何驱动磁层中等离子体的对流

空间中心提出地球磁层对流新模式

  太阳风是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持续不断地压缩地球磁场的磁力线而形成的空间称为地球磁层。磁层顶为磁层的外边界,向阳侧呈一椭球面,背阳侧是向外略张开的圆筒形。该圆筒围成的空腔称为磁尾。在日地连心线向阳的一侧,磁层顶距地心约为10个地球半径。太阳风的物质和能量如何进入地球磁层?如何驱动磁层中等离子体的

空间科学中心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分析设计技术取得进展

  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近期集成研制成功了综合性“空间环境效应分析软件包”,在航天器空间环境效应分析设计技术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在“中国科学院元器件空间环境特殊效应实验平台”项目的支持下,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环境特殊效应实验室基于ProE软件自主发展了航天器内部辐射屏蔽三维分析技术,发展了高效率的

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成立-将发布重污染预警

  昨天,记者从北京市气象局获悉,中国气象局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正式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区域性环境气象中心,将对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重污染天气进行预报和预警。   该中心是北京市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环境气象中心下辖上甸子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站,内设3个科室,分别为环境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科

空气质量预报多渠道发布-预报有保障

图为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空气质量预报页面   新标准评价 多渠道发布  今年,成都市民惊讶地发现,每天下午5点,在成都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网站、“成都环保”政务微博以及成都广播电台上能看到或听到未来3天的空气质量预报。  而家住成都市锦江区的的王钰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里的“成都环保”Ap

我国海洋预报实现“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519.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