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16 09:48 原文链接: 中科院等破解类星体宽线区之谜

  日前,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类星体宽发射线区起源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带领的一个国际合作组攻关完成,合作组成员还来自美国怀俄明大学和南京大学。

  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提出了宽线区起源于尘埃环的理论,建立了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宽线区和尘埃环之间的物理联系,诠释了宽线区谱线轮廓的物理意义,揭开了困扰天文学家长达70多年的活动星系核和类星体的宽线区起源和物理结构的核心谜题。基于这个理论,人们可从谱线轮廓准确获得超大质量黑洞附近的电离气体空间分布和动力学,使得目前误差高达半个数量级的黑洞质量测量精度有望大幅度提高。

  王建民团队提出,活动星系核尘埃环中的云块会被中心黑洞的潮汐力俘获瓦解。团队通过定量建模,发现谱线轮廓的“不对称性”、“轮廓畸变”和“线心移动”三大特征均与尘埃环张角有强相关,这说明宽线区应主要起源于尘埃环。比起现有各种起源理论,该物理模型自然地为黑洞吸积原料、电离气体来源和尘埃环等一系列关键过程建立了整体和系统的物理联系。

  此外,这项研究使科研工作者能够从谱线轮廓中可靠地分离出维里化成分,并可以结合偏振观测确定维里化成分气体盘的倾角。在消除各种不确定因素之后,黑洞质量精度有望达到20%左右。

  目前,王建民团队通过国际合作申请已获得了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LT)的观测时间和偏振数据,近期可实现高精度测量黑洞质量。这一成果有望为该团队的后续课题——用超爱丁顿吸积的类星体测量早期宇宙膨胀历史奠定可靠基础,并帮助揭示大质量黑洞与星系共同演化的细节。

相关文章

新方法发现暗能量或随时间而增加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29日报道,科学家以类星体做“标准烛光”,分析了NASA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欧洲航天局的牛顿卫星(XMM-Newton)提供的数据,得出结论称,暗能量或会随着宇宙......

迄今观测到最遥远类星体现身存在于宇宙诞生6.9亿年时

英国《自然》杂志5日发表了一项天体物理学最新进展,美国科学家报告,他们观测到了迄今为止最遥远的类星体,其存在于宇宙诞生6.9亿年的时候(仅为目前宇宙年龄的5%)。该类星体拥有一个超重黑洞,为早期宇宙中......

中科院等破解类星体宽线区之谜

日前,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类星体宽发射线区起源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带领的一个国际合作组攻关完成,合作组成员还来自美国怀俄明大学和南京大学。在该......

上海天文台利用VLBI揭秘早期宇宙中的类星体

类星体,由于在光学上看起来像恒星一样明亮而得名,其实它既非恒星,也非星系,而是一类活动星系核,它的中心被认为存在着千万倍太阳质量以上的超大质量黑洞。超高红移意味着十分遥远的过去,红移大于5的区域对应的......

最新观测19个类星体都存在神秘“光晕”

目前科学家使用甚大望远镜观测了19个遥远类星体,发现它们都被光晕环绕,而之前研究称仅有十分之一类星体存在光晕。腾讯太空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类星体是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释放的明亮光源,之前研究研究表明......

我国科学家使用新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

记者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近日,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陆由俊、闫昌硕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戴新宇、北京大学于清娟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在距离地球最近的类星体Markarian231中隐藏着超大质量双黑......

北大学者发现宇宙中迄今最亮类星体挑战黑洞形成理论

黑洞外观的艺术化展示■最新发现与创新在北京大学3日上午举行的通报会上,物理学院天文学系教授吴学兵称,他所领导的团队在距离地球128亿光年的类星体中,发现了质量为120亿个太阳的黑洞,该黑洞在宇宙大爆炸......

科学家发现遥远宇宙中发光本领最大的类星体

2月26日出版的Nature杂志(Nature2015,518,512-515)发表由北京大学教授吴学兵领导的、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易卫敏(主要负责云南天文台2.4米望远镜的观测)等参加的国......

科学家发现超大质量黑洞:约为太阳120亿倍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它比太阳大120亿倍,光度是太阳光度的430万亿倍,是“遥远宇宙最亮灯塔”的动力来源。这个非凡天体位于一个类星体的中心。它是一个拥有强大能量的银河辐射源,其......

9月11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类星体之间差异来源被识别类星体是由物质向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上的吸积来提供动力的。在这篇论文中,YueShen和LuisHo试图解决一个长期未决的问题:类星体所表现出的显著波谱多样性的物理基础。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