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11 17:05 原文链接: 为了挽救珊瑚,他建了一个“海洋牧场”

  第一缕阳光洒向观日岩的海面,海南大学教授王爱民也结束了每天的晨练,开始新的一天。自从接手“海洋牧场”项目以来,62岁的王爱民已经与蜈支洲岛这个美丽的“老朋友”共同度过了13个春秋。

  “海洋本就该热热闹闹,我们只是看热闹的人。”近日,王爱民被评为2023年“感动海南”十大年度人物。

  珊瑚修复的巧思

  2010年,当时在海南大学海洋学院主攻经济贝类养殖技术的王爱民第一次接触到“海洋牧场”这个概念。当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前来寻求合作时,考虑到贝类作为被“牧”对象的优势,双方的合作计划很快就得到了落实。

  在过去,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过度的捕捞活动严重破坏了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王爱民经过实地勘察和深入分析岛周围海域的地理环境后,决定从海底入手,恢复鱼类资源。

  2011年,第一个人工鱼礁正式投入海底,从此以后,为鱼儿们“盖房子”成了王爱民的日常工作。十几年来,他一直坚持亲自潜水下海,每一块鱼礁都记得清清楚楚;自此,“海洋牧场”就成了王爱民为海洋生物持续建设的家园。

  “我们在海里巡查时发现,蜈支洲岛的周围分布着许多珊瑚。然而由于早年环境破坏的影响,珊瑚的健康情况并不乐观。”为了挽救受到威胁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王爱民开始尝试将人工鱼礁建设和珊瑚保护相结合。

  珊瑚生长对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一开始王爱民采用让珊瑚自然恢复的传统方法,效果并不明显。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海口火山公园附近见到一家火山岩材料加工厂,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多孔的材料正适合珊瑚的生长,而且作为一种自然形成的材料,对环境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尽管在国际上没有先例,但王爱民仍然决定尝试,他立刻订购了一批火山岩并运到蜈支洲岛进行投放。结果证明了王爱民的猜想是正确的,这种方法成功地缩短了珊瑚培育的生长周期。

  使用这种火山岩珊瑚修复技术1.0版本的成果并没有让王爱民停滞不前。在总结经验后,他与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等老师合作,创新了人工鱼礁修复珊瑚的技术,再结合海南黎族船型屋的建筑风格,推出了在具有观赏价值的人工鱼礁上种植珊瑚,这成就了珊瑚修复技术的2.0版本。为了进一步简化施工流程和成本,他还与团队成员又推出了珊瑚拼台修复技术的3.0版本,并逐渐将其推广至其他地区海域;珊瑚修复技术的不断创新使王爱民团队珊瑚修复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扬。

  耕海牧渔中育人

  “海洋牧场”项目得益于海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改革,这项改革立足“解决真问题”,以项目为纽带,以创新团队建设和重大科研设施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打破学科壁垒,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建立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同时,三亚蜈支洲岛景区为科研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天然的实验平台。

  王爱民认为,“海洋牧场”是一个综合性项目,需要引进多方面的人才。而海南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能为团队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持,学生和教师也可以通过“海洋牧场”作为科研基地不断技术创新。

  随着来自国内优秀团队的新成员的持续加入,“海洋牧场”团队年轻力量正在不断扩大其规模。“我们团队在整体上是做一个大的项目,但每个小团队的日常研发工作是独立运作的。”对于这个海洋牧场团队的未来发展,王爱民有着独特的思考,“各专业小团队的独立发展是必要的,但同时,他们之间的相互碰撞更是激发创新灵感的火花,相互合作又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在海南大学工作实现了我的两个愿望:一个是可以通过教书育人,培养出一批真正热爱海洋、热爱海水养殖的人才;另一个是作为海洋研究者,能够带领老师和学生做一些科研开发,充分利用好南海海域的海洋生物资源,在南海这片海域实现耕海牧渔。”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王爱民坚信教书育人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使命。早在1993年,年仅32岁的他就已经是全国优秀教师了;在教学工作中,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常常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实物和自己的科研成果,以自己经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他坚信,“将论文写在大海上”不只是一句口号,学生们应该更多地参与实践,亲身体验。

  “‘蜈支洲岛热带海洋牧场’现在是三亚蜈支洲岛的名片,是三亚的名片,是我们海南省的名片,也是我们海南大学的名片,我们要爱护这张名片。”退休后的王爱民更加活跃在国内外各个研讨会现场,现在的他更像是以一名“宣传大使”的身份,将“海洋牧场”介绍给更多的人。

相关文章

为了挽救珊瑚,他建了一个“海洋牧场”

第一缕阳光洒向观日岩的海面,海南大学教授王爱民也结束了每天的晨练,开始新的一天。自从接手“海洋牧场”项目以来,62岁的王爱民已经与蜈支洲岛这个美丽的“老朋友”共同度过了13个春秋。“海洋本就该热热闹闹......

珊瑚共附生放线菌天然产物发现与生物合成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长生团队在珊瑚共附生稀有放线菌来源天然产物发现与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DiscoveryofTetronate-containingKongju......

珊瑚礁的不速之客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多致使其白化的隐患

自然灾害可以在一个地区造成破坏,导致构成生态系统的物种突然被摧毁。这种情况发生的方式会大大影响恢复过程。例如,火灾将景观化为灰烬,而热浪则创造了大量的木质残骸。同样地,风暴潮和珊瑚白化在海底造成了严重......

珊瑚应对气候变暖的驯化适应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晖团队联合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香港科技大学和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揭示了珊瑚应对气候变暖的驯化适应及其生理和分子......

王晓雪团队抓住珊瑚组织脱落病关键

6月30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晓雪团队首次利用造礁石珊瑚的无创侵染模型,解析了珊瑚病原菌——溶珊瑚弧菌突破珊瑚共生菌群屏障,引发石珊瑚组织脱落病的机制。相关研究在线发表于《自然—生态与进化》......

黄晖:我们为什么要“种”珊瑚?

珊瑚礁生态修复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像植树造林一样,将人工培育的珊瑚苗种安放在合适的海域中,从而促进珊瑚资源快速恢复“大海退潮了。海面上露出了美丽的珊瑚……它们一丛一丛,有的像鹿角,有的像扇面,有的像......

“珊瑚妈妈”黄晖:种出一片“海底森林”

6月8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五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今年的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让海洋生态保护成为公众关注的议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

防晒“神器”竟是珊瑚“杀手”

珊瑚礁是地球上生物最丰富、最具经济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尽管珊瑚礁具有巨大的环境和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一系列人为压力因素,包括海水温度升高、沿海养分污染和过度捕捞,珊瑚礁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衰退。近年来,外......

人工智能寻找耐热珊瑚?还需这项技术

《自然·通讯》29日发表一项研究,科学家描述了一个结合繁殖实验、遥感技术和机器学习的模型框架,用来定位大堡礁中能将很高的耐热性传给后代的可繁殖珊瑚。该结果或有助于寻找能抵抗气候变化影响的珊瑚礁,促进对......

大堡礁珊瑚礁修复,还需这种珊瑚

一项研究发现,澳大利亚大堡礁数百个珊瑚礁上生活的珊瑚也许能产下对热高度耐受的后代。该研究结果或有助于寻找能抵抗气候变化影响的珊瑚礁,促进对受损珊瑚的修复工作。相关研究3月29日发表于《自然—通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