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9-06 12:00 原文链接: 古脊椎所最新研究揭开苏门答腊兔起源之谜

  苏门答腊兔化石种类被首次发现。我国学者的这一发现为苏门答腊兔的系统演化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数据,对揭示这类兔的起源及探讨东南亚地区第四纪期间哺乳动物扩散事件以及古生态环境变迁等目前科学界关注的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金昌柱等新近发表的论文披露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2007~2008年期间,北京大学广西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有关人员联合进行地质古生物调查,在广西崇左发现了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新层位。经系统发掘,采集到数量颇多的巨猿、长臂猿、武陵山大熊猫、中华乳齿象、双齿尖河猪、凤岐祖鹿、中间猪尾鼠等8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特别发现了一件苏门答腊兔下颌骨标本。

  金昌柱等通过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苏门答腊兔的起源中心应是中国西南地区,然后扩散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等其他地区。中华苏门答腊兔的发现将为探讨东南亚地区晚新生代哺乳动物扩散事件、古生态环境变迁等问题提供重要的化石依据。

  苏门答腊短耳兔(Nesolagus)俗称条纹兔,是现生兔形类乃至哺乳动物门类中种群数量最稀少的世界濒危动物之一,现生种仅分布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及老挝、越南的长山山脉。由于以前没有化石材料,该类群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个谜。

  金昌柱担任第一作者撰写的《苏门答腊兔化石种类在东南亚地区的首次发现》揭开了这一谜底。该文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第8期,文中记述的中华苏门答腊兔(新种)系广西崇左三合大洞早更新世巨猿动物群兔形类的唯一代表,也是亚洲首次发现的苏门答腊兔化石种类。

  该研究一方面通过对化石种(新种)一件下颌骨的形态描述及与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两个现生种的比较表明,化石种明显比现生种原始,但系统发育过程中也像现生种一样仍保留幼体发育特征,表明它可能是苏门答腊兔的直接祖先。另一方面,依齿冠构造对比研究新种与我国云南禄丰发现的距今800万年前的长褶翼兔(Alilepuslongisinuosus)有密切亲缘关系,进一步证明了苏门答腊兔的起源中心应是中国西南地区,然后扩散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等其他地区。

相关文章

野生鸟类可能至少两次将禽流感病毒传给海豹

一项最新发布的研究显示,此前主要通过鸟类传播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正在威胁海洋哺乳动物。在美国去年夏天的一起疫情中,野生鸟类可能至少两次将禽流感病毒传给了海豹。不过科学家表示,海豹间的疫情暂时不会威胁人......

我国首套海洋哺乳动物声学实时监测系统运行

我国首套海洋哺乳动物水下声学实时监测系统在该保护区建设完成验收并在连续3个月运行中初显成效,运行期间共监测到海洋哺乳动物声学片段1066条,并实时传输至保护区智慧化监管指挥中心。2022年11月,合浦......

中科院重建东亚上新世至更新世马科动物生态位

现生马仅有真马Equus一个属,是其远古时代繁盛族群中仅存的代表。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马科动物Equidae以其教科书级别的宏演化(Macroevolution)历史成为了阐释......

新模型阐明生命可能起源

数十亿年前的地球是什么样子?哪些特征有助于生命的形成?在《科学》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研究人员揭示了寻找答案的关键信息。该研究对发现生命起源、寻找其他行星上......

我国科学家发现群居哺乳动物更长寿

动物的社会组织形式能够影响寿命。2日,记者从中科院动物所获悉,利用系统发育比较分析方法,该所研究人员对近1000种哺乳动物分析发现,群居物种比独居物种更长寿。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杂志。......

动物所发现兽类社会组织与寿命存在关联演化

哺乳动物,也称兽类,拥有多种社会组织,如独居、配对和群居等。群居形式多样,包含以裸鼹鼠为代表的真社会和以金丝猴为代表的重层社会。群居还可根据成年雌性和成年雄性独居或与多个异性共居的情况,划分为一雄多雌......

哺乳动物社会组织与寿命有何关联?

哺乳动物的社会组织与寿命之间有何关联?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周旭明、李明研究员团队领导完成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群居哺乳动物可能普遍比独居哺乳动物活得......

人类是如何失去体毛的

人类的毛发为什么明显比其他哺乳动物少?这一直是个谜。近日,美国科学家在eLife发表论文称,人类似乎拥有全身长毛发的基因,但进化使它们丧失了功能。研究结果指出,一组基因和基因组的调控区域似乎对毛发的形......

科研人员绘制肝癌组织乳酰化修饰图谱

乳酸(lactate)是哺乳动物糖酵解代谢中的主要产物,在肿瘤、败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理状态下显著增多。其生物学功能因肿瘤细胞中存在的“瓦伯格效应(Warburgeffect)”而得到广泛关注。2......

哺乳动物体温维持37℃的关键神经元确定

日本名古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报告说,大脑视前区的EP3神经元在调节哺乳动物体温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这一发现有助开发一种人工调节体温技术,帮助治疗中暑、体温过低甚至肥胖症。相关研究发表在最近的《科学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