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30 13:17 原文链接: 四十年前试管婴儿争议重现?

   11月26日,媒体发布了首例人类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旋即在全世界引发巨大争议。这让不少人联想到诞生于40年前的世界首例试管婴儿。

  40年前,试管婴儿技术(更准确的说法应是体外受精技术,IVF)也曾引发过伦理争议,同样被指责为“潘多拉盒子已被打开”“人类在扮演上帝”。但实际上,体外受精技术与贺建奎发布的生殖系基因编辑临床试验有着本质区别。

  首先,区别在于是否对人类遗传物质进行人为修改。

  诺奖得主罗伯特·爱德华兹始创的体外受精技术是将精子和卵子从人体内取出,在体外模拟受精卵形成,并将其移植到女性子宫中,让胚胎在其中发育成胎儿并最终降生。整个过程不涉及对人类基因的直接修改。

  而贺建奎所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是在体外精子和卵子形成受精卵后,对本就健康的受精卵进行遗传改造。通过生殖系基因编辑的孩子在长大成人后,有可能将这种改变遗传给自己的后代。如果当初在受精卵上错误地编辑了基因,那么由此产生的风险和伤害也会遗传给后代。

  其次,两者的目的不同。

  体外受精技术的目的是帮助不孕不育夫妇实现生育携带有双方或一方遗传物质后代的愿望。

  但贺建奎此次使用生殖系基因编辑所做的实验(注:此处使用实验在于个人认为贺没有将这些夫妇和孩子当作人来看待,而是纯粹将他们当作了实验动物),目的不是如一些人想的那样帮助这对夫妇生育一个健康的孩子,而是让本就健康的孩子具备抵抗HIV-1病毒株感染的能力。当然,一些学者和公众提到的使用生殖系基因编辑“治疗”严重遗传疾病这一目的本身是具有合理性的,但从科学共同体基于科学证据的判断来讲,现在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不足以为人类开展临床试验辩护。

  第三,两者技术的成熟度不同。

  在全球第一位试管婴儿出生前,体外受精技术就已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科学研究和多年的伦理辩论。

  而贺建奎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自发现后到今天也不过4年时间,其间许多基础研究围绕该技术展开,明确提出了生殖系基因编辑存在的脱靶效应和嵌合体等问题。2015年,中、英、美三国科学家在华盛顿形成共识,确定在安全性问题获得充分研究及充分的公众讨论后方可开展临床试验,并且试验应首先针对那些严重危及人类健康且目前不存在有效干预措施的疾病。贺建奎开展的研究明显不符合这些标准。

  第四,受试者的情境不同。

  当初接受体外受精技术试验的夫妇,通过自然生育或其他当时可及的方式都无法实现生育携带有他们遗传物质后代的愿望,即体外受精技术是他们实现这一愿望的唯一手段,即使这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但对于贺建奎发布的临床试验而言,这些受试者夫妇可以通过目前已十分成熟的母婴阻断技术获得未被HIV感染的后代,并非只有生殖系基因编辑一条路可走。

  第五,两者主要面临的伦理学问题不同。

  首先是实质伦理学问题。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涉及的问题是人类是否应当使用体外受精技术生育后代。当时一些人认为不应当,比如天主教称只有通过性爱进行生育才是道德的;但另一些人则认为应当,因为父母有生育后代的基本权利,一些基督教学者也支持这一观点。

  而贺建奎公布的临床试验涉及的是我们是否应当允许夫妇通过基因编辑获得一个能够抵抗HIV感染的后代的问题。

  从实质伦理的角度讲,一些人并不反对包括未感染HIV的夫妇使用该技术获得免疫HIV感染的后代,他们认为在确保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让后代具有抵抗HIV或其他病原体的能力并不会伤害到孩子,反而会增加他/她的福祉。这类似于现在普遍使用的疫苗,而且通过生殖系基因编辑技术可以降低免疫成本。当然,这必须建立在技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而不同于贺建奎目前开展的临床实验。

  另外一些人则坚决反对这种生殖系基因编辑,并将这种改变称为“增强”。一是从宗教角度反对,认为这是在“扮演上帝”,然而对于生活在世俗社会的人们来说,这种论证似乎没有多少力度;二是指出我们目前可以通过药物阻断或辅助生殖手段避免HIV的母婴传播,孩子在长大后也可通过安全性行为和其他方式预防HIV感染,无须改变孩子的基因组;三是担心这项技术会增加社会不公正;四是担心破坏人类遗传多样性,威胁人类生存。

  如果干预的目的是治疗严重遗传疾病,帮助患有遗传疾病的夫妇生育健康后代,或出于增强后代智力、体力甚至某些天赋而进行生殖系基因编辑,那么人们对于该实质伦理学问题的答案会随之发生变化。

  其次是技术安全性问题。当时一些学者认为第一例试管婴儿这一过程是不符合伦理的,因为尽管科学家做了成功的动物实验和胚胎研究,但这毕竟是第一次通过人工方式让后代出生,没人能保证这个孩子在出生后不会因此受到伤害。但也有学者指出,如同其他临床干预一样,无论是否是第一例试管婴儿,我们都不能保证这一过程100%没有风险和伤害。但由于前期有较好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前研究,我们可以将第一例临床试验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贺建奎的临床实验也存在技术安全性问题,但不同于第一例试管婴儿的是,科学共同体并不认为现在的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开展临床实验,贸然开展必将对后代造成巨大风险。

  此外,两项技术都还涉及程序伦理问题,包括伦理审查、知情同意、隐私保护和技术的可及性等问题。例如第一例试管婴儿降生前后媒体对夫妇和孩子的曝光令他们毫无隐私可言,而这也是对他们脆弱性的利用。对于此次生殖系基因编辑临床实验而言,虽然贺建奎声称依照法律会保护夫妇和双胞胎的隐私,但可能结果不会尽如人意,更何况这对双胞胎的生命健康本就难以保证。对于这对双胞胎而言我们应当保护她们的隐私与自由,毕竟她们是无辜的,她们自己并没有选择被出生的权利。


相关文章

“精子机器人”制造的婴儿出生!

以后人们做试管婴儿又有了新的选择。据报道,首批通过精子注射机器人制造的婴儿诞生,是两名女婴。机器人正在操作,将精子注入卵子内据了解,在通常的试管婴儿操作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将精子注入卵子内。以前,这项过......

AI算法非侵入性筛查试管婴儿胚胎

染色体数量异常,称为非整倍体,是体外受精(IVF)胚胎无法植入或无法健康怀孕的主要原因。目前检测非整倍体的方法之一涉及对胚胎细胞进行类似活检的取样和基因检测,这种方法增加了IVF过程的成本,并且对胚胎......

全球首例!黄荷凤院士亲手接生低风险糖尿病试管婴儿

2022年8月2日下午14点,一名男婴诞生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他是基于家系遗传信息分析的全球首例PGT-P优选低风险糖尿病试管婴儿。前一天还因生病住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特意申请......

张丽珠院士百年诞辰:精湛医术圆病患的父母梦

  中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叫萌珠,她诞生于1988年,而给予她生命机会的人,是张丽珠。张丽珠于1921年生于上海,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医学专家,因培育了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而被称为“......

北医三院乔杰:辅助生殖技术有了哪些进步?冻卵好么?

试管婴儿并不是试管里长大的婴儿,其全称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就是分别将卵子与精子取出后,置于试管受精,再将受精卵移植回母体子宫内发育成胎儿。1988年3月10日,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

如何改善试管婴儿技术较低的成功率?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深入揭示了人类不孕不育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同时他们对小鼠进行研究或有望帮助理解机体的生殖老化,这或许有望......

西北地区首例PGH技术试管婴儿成功分娩

2019年12月22日,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成功实施的首例PGH技术试管婴儿顺利分娩,经科技查新显示该胚胎植入前平衡易位携带者检测(Preimplantationgenetichaplotyping,......

NatMed:试管婴儿技术所产生的染色体畸变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塔尔图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通过试管婴儿过程产生的染色体畸变或许并不会危及后代未来的健康状况。图片来源:DrKont......

试管婴儿总体患癌率比自然受孕婴儿高出约17%!

1978年7月25日,全球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体外受精(IVF,俗称试管婴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如今已经十分常见。2018年估计全世界有800万儿童使用体外受精和其他辅助......

非编码RNA准确预测精子质量,有望提高试管婴儿成功率

近几十年来,辅助生殖技术(ART)已广泛用于治疗人类不孕症。然而,只有大约30%的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能够成功怀孕。经典的精液质量参数,如精子密度、形态和运动性,不足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