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28 15:57 原文链接: 四问“基因编辑婴儿”

  “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一石激起千层浪。记者注意到,两天来,科学界、法学界不少人对上述基因编辑婴儿行为提出质疑。有专家认为,基因编辑对人类获益有限,而风险是长远和不可预期的。一些法学界人士也指出,所谓的“基因编辑婴儿”涉嫌违法。

  1问

  “基因编辑”技术难度如何?

  中科院院士:是一项门槛极低的常规化技术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邵峰昨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基因编辑技术操作上并不难,贺建奎的基因编辑手术没有任何创新性。他认为,在现阶段和可预见的将来,应该严格禁止以任何理由在人的生殖细胞和胚胎上做基因编辑并让婴儿出生。

  邵峰介绍说,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过去5年内由美国发端,进而发展起来,“以我们想要的方式编辑基因,实际上是一项门槛极低的常规化技术,可以说任何一个生物学家都可以操作。贺建奎的基因编辑手术并不具有任何创新性。”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没有科学研究可以证明,进行基因编辑的操作是安全的。”邵峰提到,基因编辑技术出现至今不过短短5年时间,而对其安全性的评估则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观察试验才能得出。从科学和医学角度来说,基因编辑对病人的风险根本没法估计,很可能有很大风险。

  邵峰认为,基因编辑即便对少数个体的疾病治疗有帮助,但人类繁衍和进化有自身的规律,基因编辑对整个人类获益有限,而且被编辑了的基因是会传给后代的,对人类这个物种繁衍带来的风险是长远和不可预期的,“在现阶段和可预见的将来,应该严格禁止以任何理由在人的生殖细胞和胚胎上做基因编辑并让婴儿出生。”

  2问

  “基因编辑”可否人体试验?

  基因编辑技术权威:目前不应该应用于人

  就贺建奎的“基因编辑”项目,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两位共同发明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系教授詹妮弗·杜德娜和华人生物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张锋,分别发表声明表示反对。

  “现在就在人身上进行试验是不应该的,”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上,张锋在发表主题发言后,接受新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时表示,基因编辑作为一项新技术,应该进一步通过大量的试验和较长时间的反复论证,在现阶段不应该应用于人。

  此前,中国知识界质疑贺建奎相关项目的有利性,认为通过对精液充分洗涤,进行垂直上的阻断完全有希望让后代避免垂直感染HIV,相关技术也比较成熟。为此专门去做基因编辑,并将这种试验性的技术直接运用于人体,在没有确切获益的情况下,要冒很大风险,这是对患者本身利益和后代利益的一种损伤。

  对此,张锋并未直接表示赞同,他认为疾病的解决可能会存在更多方案,对于通过基因编辑的方式来帮助婴儿抵抗HIV理论上有效性更高,也相对更安全。

  但张锋同时强调,我们在探索其他解决方案的同时,应该通过试验进行更多的研究,反复证明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然后再进行实施。

  对于如何能够证明这对双胞胎婴儿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的问题,张锋称,可以通过从婴儿体内抽血,并将其与HIV病毒结合,观察是否会被HIV感染来判断。

  有关中国地区相关政策法规空白的问题,张锋表示,政府应该出台完善的整体架构,并由指定部门负责完善。

  3问

  “基因编辑”是否违反法律?

  法学专家:可能涉嫌严重违法,甚至犯罪行为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卫生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解志勇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说,所谓的“基因编辑婴儿”这一说法本身与科学不符,是对人类的大不敬。

  解志勇表示,众所周知,任何严肃的科学研究行为都彰显了人类对于文明和进步的追求,都是以关怀人类持续发展为终极使命。但是,“人类生殖细胞基因(或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并非如此,这种研究并不是公众所理解的基因科学研究,不仅不是严肃的科研行为,而且极有可能对整个人类的繁衍生息、对整个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全球科学界都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就其造成的危害后果而言,“人类生殖细胞基因(或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可能涉嫌严重违法,甚至是犯罪行为。

  解志勇强调,“人类生殖细胞基因(或胚胎基因)编辑技术”试验是一种疯狂的冒险行为。目前,对于所谓的“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相关事实还未经权威机构调查清楚,参与主体也是扑朔迷离,因此不能以假定为基础去讨论法律责任。但是,这起事件也给我国的立法机构、行政主管部门提了一个醒,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制度设计,严格禁止在生育中编辑人类基因的行为。

  4问

  贺建奎是否会在峰会亮相?

  峰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尚不清楚贺建奎的行踪

  中国医学科学院人文学院院长、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翟晓梅,是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她介绍说,26日下午峰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其中有一个部分专门讨论贺建奎基因编辑试验的问题,直到昨晚,“国内外专家意见出奇得一致”,商讨出了一份相关的声明,翟晓梅表示将会在会上公布。

  贺建奎在邮件中设置的自动回复是在香港,但对于贺建奎本人的行踪,她并不清楚,“昨天他的房间一直没有人,打电话过去一直没人接,我其实想当面和他核实一些问题”。

  其实就在上个月,峰会在美国加州召开了一次预备会,翟晓梅作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其他委员一起研究参加者的名单,“当时开会确定与会者名单的时候还没有他,因为当时每一个要发言的人我们都仔细审过”。

  然而短短一个月内,在最终的这份名单里,翟晓梅看到了贺建奎的名字,“不知道谁把他请过来的”。另有委员会成员猜测在开会前一天曝出消息,可能是事先有安排。

  “这件事他对媒体讲,而实际上没有经过同行的期刊发表,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学术不端。他绕过了同行,直接对媒体,这是一种不太好的做法,因为媒体不太懂你的专业,会带来很多不确定的信息,对科学、学术界会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翟晓梅说。

  ■ 背景

  “基因编辑”60年 中国速度超全球

  新京报记者盘点有关生命科学领域最近五年的报道发现,“基因编辑”四个字是高频词汇。实际上,“基因编辑”技术,至少在60年前就已出现在科学界。

  1952年,美国微生物学家卢里亚发现了细菌限制和修饰现象。在瑞士科学家阿尔伯、美国微生物遗传学家史密斯等人努力下,相关研究不断进步;1972年,伯格首次在体外实现了两个不同来源DNA的人工重组,伯格因这项成就分享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1987年,多家实验室制备成功疾病模型。这种技术一般被称为基因打靶(gene targeting)。随后经过完善与改进,上述技术在生命科学多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多名科学家也因此分享2007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编辑技术始于外国,但实际上,基因编辑的中国速度远超全球,争议如影随形。

  2015年,中山大学教授黄军就完成世界上第一例人类胚胎基因编辑,引来巨大争议,还入选了《自然》杂志2015年十大影响人物。

  日本北海道大学生物伦理学家石井哲表示,黄军就的研究虽规避了道德伦理问题,但依然引起科学界对于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后果的担忧。

  2016年11月,《自然》杂志报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学卢铀教授以及团队已开展全球首例应用CRISPR技术的人体试验;2018年1月,《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华西医院卢铀教授所做的人体试验并非全球首例。早在2015年,安徽合肥的解放军第105医院已在病人身上使用CRISPR技术开展治疗,合作方是一家名为安徽柯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创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黄军就获得了胚胎捐赠者的知情同意书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卢铀和解放军第105医院的试验都是在体外进行基因编辑,最后将编辑好的细胞返输回人体内,相对来说比较保守。

  而贺建奎的项目,从伦理审批到试验者挑选都备受争议,志愿者招募平台事后称不清楚具体试验情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负责人称感到“被欺骗”。

  同时,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美国只允许将其用于实验室科研,英国严禁将基因修饰后的胚胎植入到子宫内培育。但中国法律禁止克隆人,却没有明确禁止基因编辑。对于这一技术的应用,法规上实际存在空白。

相关文章

Ginkgo与NAMUH宣布合作生产多种婴儿营养产品

母乳是一种独特的物质。许多营养素仅天然存在于母乳中,而不存在于牛奶或植物油中。但牛奶或植物油是当今大多数配方奶粉的主要成分。目前的婴儿配方奶粉满足宏量营养素需求(整体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以支持......

基因编辑改造白麦:抗穗发芽红麦新品种培育成功

用基因编辑技术修复Tamyb10基因的功能,创制抗穗发芽红麦。中国农科院供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绿色轻简超级稻遗传解析与分子育种创新团队联合作科所等单位成功创制抗穗发芽红麦,成功将......

NEJM:在子宫内成功治疗未出生婴儿的罕见遗传病

庞贝病(Pompe'sDisease),即糖原累积病Ⅱ型,是一种罕见的、致命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于编码酸性α-葡糖苷酶(GAA)的基因突变,导致溶酶体内GAA酶活性缺乏或显著降低,糖原不......

母亲与婴儿肠道微生物可共享基因

近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母婴微生物群垂直传播的新模式。从围产期一直延续到出生后的几周,母体肠道中的微生物与婴儿肠道中的微生物共享基因。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细胞》杂志。研究表明,这种水平基因转移使母体微......

中科院化学所实现了细胞选择性基因编辑

CRISPR/Cas9是源自细菌获得性免疫系统的新一代基因编辑技术,在化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及基因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CRISPR/Cas9技术使用引导RNA(single-guideRNA,sgR......

新“基因魔剪”按需敲入长DNA序列

北京11月27日电据最新一期《自然·生物技术》发表的一项研究,在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基础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新工具,可以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式剪除有缺陷的基因并用新基因替换它们。......

基因编辑公司遭遇滑铁卢,昨日明星成为今日“裹脚布”

•基因编辑“工具箱”加速迭代之际,人们仍在期待一款真正安全有效的基因编辑疗法落地。•一位美国医疗行业分析师接受采访时也表示,面对罕见病市场、技术和伦理问题,基因编辑技术的资本投资确实到了需要慢下来的时......

Nature:基因编辑+CART强强联手癌细胞定向清除

CAR-T细胞疗法一直广为人知,CAR-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拥有诸多优势,它可以利用非限制性的形式特异识别和杀伤表达特定抗原的癌细胞,以单链抗体(singlechainantibodyfragme......

基因编辑T细胞治癌开始人体试验

非病毒工程改造的免疫细胞可用于个性化治疗癌症,英国《自然》杂志10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道了这一改造细胞的重大进展及其人体临床试验。该方法使用CRISPR基因组编辑(一个源于细菌的系统),生成了患者特异......

“基因魔剪”编辑基因更安全、更有效

10年前,我们看到了现代生物学的突破。一位美国科学家发现,对Cas9蛋白的操纵产生了一种几乎可在科幻电影里展现的基因技术:CRISPR。把它想象成一把“分子剪刀”,它能够切割和编辑人类、动物、植物、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