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09 21:35 原文链接: 培养高中生学术志趣,复旦大学这么做

3月23日是复旦大学第四期“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开课的第一天。在该校光华楼的一间教室里,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正在讲述“神奇的高分子”。

讲台下,上海市实验学校学生卢薏安听得津津有味。她对化学很感兴趣,此次课堂上介绍的织物显示系统让她倍感新奇:“未来,人们也许不需要拿出手机便可以在衣服上看到路线导航,织物显示系统必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捷。”

此时,“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等课程正在不同的教室中同步进行。选课的学生均为上海不同中学的高一学生,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对应课程,以期感受大学课堂的氛围。

让更多对学术感兴趣的人才“冒出来”

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形势的变化,很多“卡脖子”的关键科技领域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变得越发迫切。这种需求反过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人才培养需要怎样的体系化布局?基础教育应怎么做?高等教育应怎么做?不同阶段衔接的过程中,高等教育能够为基础教育做些什么?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根本落脚点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是系统性的工程。”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复旦大学教务处处长林伟表示,“作为教育体系的‘龙头’,高等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在‘象牙塔’里进行人才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复旦的教学团队发现,目前中学和大学之间的教育衔接存在一些问题。最关键的一点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并不了解自己的专业,也缺乏对相关领域的学术志趣。

“周末学堂”正是在此背景下的探索尝试。

2021年,依托校内1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复旦大学首次开设“周末学堂”,并面向上海市所有在读高一学生开放,不设相关考核,旨在通过开设一批满足高中生需求、有利于中学—大学知识衔接的课程,为他们提供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的创新教育机会,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让对基础学科感兴趣的人才“冒出来”。

在首期“周末学堂”结业的学生中,有49人最终进入复旦就读,其中不乏专业就读志向和在“周末学堂”选修学科一致的学生,以及有志于就读“强基计划”基础学科的同学。

当初在“周末学堂”选课时,陶昕翰选择了“改变世界的芯片技术”这门课程。在课堂上,他对芯片技术有了比较基础的认知,并了解到光刻机等“卡脖子”技术。通过课程学习,他坚定了对工科的热爱,并在2023年通过高考进入了复旦大学“工科试验班”学习。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让他们对这些学科和专业有更系统化的认识。”林伟告诉《中国科学报》,“我关注到一些学生的反应,比如‘抢’前排座位、在互联网上感慨课程坚定了自己对某方向的热爱、珍藏和老师的合影或老师送的书等,这些都是很棒的反馈。”

多举措培养“学术志趣”

在大学里,如何开好一批“高中课程”?

林伟强调:“我们不能仅将大学的知识直接‘搬’过来,还需要符合现在高中生的特点,在课程设计时注意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术志趣,进而培养他们将知识应用到具体学术实践中的能力。”

为确保课程内容满足对高中知识的衔接和拓展的要求,复旦大学专门成立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从学科的不同模块进行分解,通过一系列课程构成整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对专业学科有初步的全貌性了解。

“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师资是我们办‘周末学堂’的前提。”林伟强调。

经过3年多的实践,目前“周末学堂”设置了包括文、社、理、工、医等20种门类在内的课程。课程内容也根据前几期的教学实践进行更新迭代,不局限于对知识点的解读,而是注重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知识背后的逻辑体系,以及在解决问题中如何应用。

至于授课老师,不乏院士、文科资深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除了学术背景,他们往往具有给低年级学生授课的经验,能用适合高中生的方式教学。“很多老师获评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教学名师等,授课风格受到大家喜爱。”林伟补充说。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已经连续四年担任“周末学堂”的任课教师。“其实高中生和大学生并无本质差别,我非常愿意在课堂上和他们多讨论,希望能共同创造一个师生同频、活跃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张军感受到了高中生对知识极强的求知欲,他希望有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开启学术研究的大门。

今年,复旦大学还进一步推出了暑期体验营模块,让学生在“做中学、践中悟”。体验营的具体内容根据课程而定——理工类课程将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学实验中心等开展实验教学,人文社科类课程则有机会参与田野调查或City Walk(城市漫游)文化探寻的活动。

林伟期待“通过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以及同任课老师间的沟通交流,有学生能凝练出一些有意义的学术问题,进而有意识地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尝试解决”。

构建教育衔接的“生态圈”

在我国,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话题久已有之。早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出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近年来,在落实这一方案的过程中,复旦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我们希望构建一个人才早期培养的生态圈,而生态圈的核心是多样性。”林伟说,较之以往的举措,“周末学堂”的覆盖范围更广,任何一名上海市的高一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

一方面,在国家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选修“周末学堂”的学生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在某个学科领域颇具“悟性”的潜在“拔尖创新人才”。对这类人才的早期发现,可以让他们有机会更早地将时间、精力从“卷”分数中释放出来,聚焦更长远的学术能力培养,进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储备人才。

另一方面,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也能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和课堂,对学术研究有初步的认识。

“即便自身能力很强的学生,如果失去方向的指引,也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如果通过选修‘周末学堂’,学生们树立对大学及其所选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术志趣,无论他们最后去哪所高校,都有助于其成长。”林伟期待,“未来‘周末学堂’能够更具品牌效应,有更多高中生、大学老师参与进来。”

相关文章

中南大学主办的《风工程进展(英文)》正式创刊

4月27日在长沙举行的第三届土建水交高层次科技人才学术交流会上,《风工程进展(英文)》(AdvancesinWindEngineering ,下称AWE)正式创刊。这是一本由中南大学主办,该......

复旦学者牵头撰写关于全球生物基经济的技术报告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当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全球生物基经济评估:为绿色未来协同推进政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由复旦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

顶尖研究所所长遭Science撤稿,牵出学术造假“窝案”

近日,一场涉及神经科学和癌症研究领域的造假风波席卷学术界。此次风波核心是美国科学院院士LaurieGlimcher。4月19日,Science杂志撤回了一篇2006年4月28日发表的论文,Laurie......

研究所所长遭Science撤稿,牵出学术造假

近日,一场涉及神经科学和癌症研究领域的造假风波席卷学术界。此次风波核心是美国科学院院士LaurieGlimcher。4月19日,Science杂志撤回了一篇2006年4月28日发表的论文,Laurie......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召开常务理事会

4月20日,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一届第四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湖南长沙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下称亚热带生态所)承办。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谯仕彦,亚热带生态所党委书记谭支......

杨雄里院士:辩证对待科学权威与创新

4月16日下午,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年已耄耋的白发老人缓缓起身鞠躬,在相辉堂北堂亮相开讲。他就是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脑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雄里先生。......

复旦打造“神器”:AI助力显微镜秒变高清相机

4月12日,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颜波团队发明了跨任务、多维度的图像增强基础AI模型(UniFMIR),实现了对现有荧光显微成像极限的突破。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方法》。发展至今,荧光显微镜的......

复旦相辉研究院战略科学家委员会成立,委员名单揭晓

4月10日下午,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战略科学家委员会成立。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受聘为相辉研究院战略科学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相辉研究院院长赵东元受聘为副主任。九位科学家受聘为......

物联网无创通气可显著改善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宋元林教授联合多个临床中心,借鉴来自法国的慢病管理经验,在《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发表了关于“基于物联网的家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

培养高中生学术志趣,复旦大学这么做

3月23日是复旦大学第四期“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开课的第一天。在该校光华楼的一间教室里,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正在讲述“神奇的高分子”。讲台下,上海市实验学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