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8-04 10:10 原文链接: 基因编码迈出“抗病毒”第一步


868922367272164080.jpg

“生命是一串复杂的密码”。

人类有两万多个基因,储存着生命从生长到凋亡的全部信息。从发现DNA结构,到解读、编写DNA,科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探索DNA的秘密,赋予生命规律以科学意义。

8月2日,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提供了利用多重复合的碱基编辑技术在人类基因组中能将蕴藏遗传信息的碱基序列TAG转换为TAA的技术框架,并一次转染成功实现了多达33个基因位点的同步编辑,将来结合蛋白质工程化可赋予细胞抗病毒的能力。

该研究为哺乳动物基因组多重复合编辑,以及基因组重编码制备抗多种天然病毒人类细胞系提供了方向与路径。

深圳先进院合成所陈宇庭博士(前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哈佛大学医学院Eriona Hysolli博士,哈佛大学陈安璐博士和哈佛大学Stephen Casper为共同第一作者;哈佛大学医学院George Church教授、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刘陈立研究员与哈佛大学医学院Eriona Hysolli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编写生命体的“摩斯密码”

战争时期,人们通过摩斯密码传递信息。而在生命体中,也蕴藏着一串“遗传密码”。

在DNA的双螺旋结构中,A、T、C、G是其结构上的碱基,通过不同的碱基配对,最终可以排成64个密码子,这被成为生命的“遗传密码”包括了能够编码20种天然氨基酸的61个密码子,以及作为终止信号的3个密码子。而该成果正是利用基因组重编码技术针对“遗传密码”进行编码,旨在赋予生命体或细胞以抗病毒能力。

2016年,George Church等人提出了GP-write,旨在从被动读取基因组转向主动编写基因组,利用生物工程技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全球问题,如病毒感染、濒危物种增多、气候变暖等。2018年,GP-write发起者们提出了基因组重编码来构建抗病毒人类细胞系计划。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潜在方案来制备抗病毒人类细胞系,即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将终止密码子TAG转化为TAA,并将内源性真核释放因子替换为具有选择性通读的工程化突变体,使得人类细胞系具有抗病毒的能力。

研究初期,为了快速且精准地定位DNA密码子的具体位置,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GRIT软件。

“GRIT软软件就像一个‘搜索引擎’,它能够在全基因组范围内进行搜索、定位所需要的密码子,同时能够提供改造密码子所需的向导RNA(gRNA)。我们利用GRIT软件识别了人类基因组中所有的TAG密码子,并合成了将TAG转换为TAA的gRNA,用于碱基编辑,”陈宇庭说道。

随后,他们借助多个gRNA同步递送及胞嘧啶碱基编辑器(CBE)稳定表达进行非靶向链C到T修改,成功实现将TAG转换为TAA,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RNA测序、核型分析3种方式对单克隆细胞的转换结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一次转染成功实现了33个基因位点的同步编辑,且没有观察到细胞基因表达异常及明显的染色体异常等。

基因编码迈出“抗病毒”第一步

人类基因组重编码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基因组工程。在本研究中,从识别基因组位置到多位点基因编辑,再将每个可实现的技术环节形成最终系统的、可操作的工作框架是难点之一。

研究团队历时4年,经过数次模拟、实践与验证后,成功构建了在人类全基因组范围内将TAG终止密码子转换为TAAs的工作框架,同时也在技术上实现了通过一次转染在单个克隆中多达33个基因位点编辑。

该研究迈出了基因组重编码制备抗多种天然病毒人类细胞系的第一步,初步证明了TAG转换为TAA在人类基因组中的可行性,同时创造了一次递送在人类基因组中数十个非重复位点同步碱基编辑的记录,为哺乳动物基因组的大规模工程化改造提供了一个工作框架。

如今,读取DNA密码的技术日渐精进,但主动、高效、多位点的编写或编辑DNA密码来制备抗病毒的细胞系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我们虽在多位点基因编辑技术上有了阶段性的突破,但在抗病毒细胞系的制备仍有多工作需要做。例如,需要针对更多位点进行基因编辑,并优化各个技术环节,蛋白质工程化改造等,”陈宇庭表示,研究团队将利用基因组重编码技术在提升细胞系抗病毒能力方面进一步研究,“通过这一研究,希望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到基因组大规模编辑或编写及重编码制备抗病毒细胞系这一领域,共同进行下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章

基因组“暗物质”挑战遗传学中心法则?

1953年,DNA双螺旋模型的提出标志着近代分子生物学的诞生。1957年,弗朗西斯·克里克进一步提出了经典的遗传学中心法则,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科学家对于非编码RNA的认知极大丰富......

科学家“复活”石器时代分子,展现古代微生物多样性

古代基因组重建和生物技术的突破正在揭示旧石器时代微生物丰富的分子秘密。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中,德国莱布尼茨天然产物研究和感染生物学研究所、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以及美国哈佛大学领......

我国科学家发现DNA柔性的奥秘,有助于抗体药物研发

4月24日,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的一篇合作研究论文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该篇文章由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孟飞龙研究组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的叶菱秀研究组联合完成......

“X”档案破解

据最新一期《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杂志报道,荷兰癌症研究所研究人员揭示了为什么人的DNA是X形的,并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细胞可决定DNA的形状。这一发现或对了解人类细胞行为产生更......

甲基乙二醛:一种新型的DNA甲基化上游调节因子

甲基乙二酮(MG)是一种高反应性的二羰基分子。在糖酵解癌症细胞中,MG主要由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沿糖酵化途径的自发转化形成。细胞MG浓度显著受乙二醛酶系统的解毒活性调节,乙二醛蛋白酶1(GLO......

Cell:揭示DNA柔性在抗体基因超突变中的生理功能

4月24日,《细胞》(Cell)以ResearchArticle的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孟飞龙研究组等撰写的题为MesoscaleDNAFeatureinAntibody-......

2023年,基因组学革命“狂飙”到了哪一步?

2023年4月25日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科学家的这一发现,将生物学研究带入分子时代。携带着生命遗传信息的DNA,以如是美妙的姿态,于纳米级的空间内,传递着生物世界变化万端、生......

解决抗体研究40年难题Cell:揭示抗体基因DNA的“刚柔相济”

体细胞超突变(SHM)由激活诱导胞苷脱氨酶(AID)引发,在抗体编码序列中产生突变,从而使亲和力成熟。为什么这些突变本质上集中在三个非连续互补决定区(CDR)仍然是一个谜。2023年4月24日,中国科......

中国蛇类DNA条形码参考数据集发布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所)研究员车静课题组联合国内科研团队开展合作,首次系统性构建了中国蛇类DNA条形码参考数据集(COI),对中国蛇类多样性进行了评估。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

新方法可精确控制蛋白质激活过程

据4月17日发表在《自然·化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团队使用短暂的闪光将经过化学修饰的蛋白质片段连接在一起,形成功能性整体。这种名为光激活SpyLigation的新方法可打开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