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28 07:48 原文链接: 如何选择电化学反应的电解池

   以氧还原反应为例,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是燃料电池空气阴极的主要反应,用来评价催化剂的性能,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实验操作过程中,电解池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电化学的测试效果也有着影响,这往往被很多研究者所忽视。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电解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电解池影响电化学反应的主要因素:

1、电解池的容积,氧还原反应(ORR)需要提供很好的液体层流状态,从而获得均匀的电流分布。从液相传质过程分析来看,在远离电极表面的溶液中,对流作用是主要的传质过程,电极表面附近溶液层中的传质则主要依靠扩散过程。然而在一般情况下很难将这两种传质过程严格区分开来,因为总有一段空间区域是两种传质方式交叉作用的。因此,为了既可以排除电迁移的影响,又能分开扩散传质区和对流传质区,就需要电解液的体积相对较大,从而需要配备较大容积的电解池。当旋转圆盘电极旋转时,可以认为电解池中各位置的电解液浓度是均匀一致的。同时,选择较大的电解池,旋转圆盘电极与电解池池壁相距足够远,液流和电极的运动不受池壁的影响,常用电解池容积以150 mL为宜,容积过小(如50-100 mL)则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不利影响。

2、电解池的几何形状,电化学电解池的等效电路如图1表示,Ru为工作电极和参比电极溶液间的电阻,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距离越小,则电阻越小,Pionli曾系统研究过参比电极放置位置对电化学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参比电极在工作电极的正下方且参比电极顶部开口部分靠近工作电极时,测试效果。但是这种放置位置的设计在实际操作中却不可行,原因是当旋转圆盘工作电极旋转时,会和参比电极产生摩擦力,从而对层流状态造成极大的干扰。Barnartt研究表明当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末端的距离为参比电极半径的四倍(即5mm左右)时测试效果,在这个距离时,因电解质的低导电率或在高电流密度下所产生的IR降可以得到校正。目前电解池常见的几何形状如图2所示,该电解池不仅满足了电解池的较大容积(150 mL),同时其几何形状也满足了工作电极与参比电极的zui合适距离(固定插孔位置),从而减少了溶液内阻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相关文章

全球变暖“圣诞”滑雪有点难

滑雪场的人工造雪。图片来源:ValentinLuthiger滑雪是最受欢迎的冬季运动之一,然而,在全球变暖的现实下,大多数滑雪场需要依靠人工造雪弥补天然雪的不足。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计算了人工造雪的......

古城稀土矿床花岗岩榍石中重稀土活化机制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流体成矿作用学科组冯雨周博士后和陈华勇研究员及其合作者,揭示了榍石稀土元素活化迁移对华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重稀土富集矿化的指示。相关研究发表于AmericanMineral......

综述|2018~2022年基金委化学测量学项目申请和评审情况

化学测量学旨在发展化学及相关学科的测量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研制仪器、装置、软件及试剂,获取物质组成、结构、形貌、性质与功能等信息,揭示物质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和时空变化规律.从2018年起,国家自然......

2022年IUPAC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公布

11月28日,在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闭幕式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UnionofPureandAppliedChemistry,以下简称“IUPAC”)公布了最新评......

钠离子电池、纳米酶、气凝胶......十大化学领域新技术发布

11月28日下午,随着近20场论坛和主题活动的相继落幕,2022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等一批重磅成果的发布,为期三天的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顺利在成都落下帷幕。合力应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闭幕式......

朱为宏:化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英文chemistry,有个try(尝试),可以说化学离不开‘尝试’,属于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朱为宏新近在受访时说。朱为宏近日获评“上海市科技精英”。他说,化学是一门“中心”......

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启用

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园区(下称“实验室”)2日在广东省汕头市正式启用。该实验室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第二批启动建设的广东省实验室之一,是落实建设创新型广东的重要创新平台。实验室位于汕头市高新技术产业......

这届诺奖得主不一般

“众望所归”“实至名归”,这是不少业内人士对今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点评。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47分许,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CarolynR.Bertozzi、丹......

多教授联合合作创造“最强化学大脑”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罗毅、江俊教授团队与自动化系尚伟伟等合作,通过开发和集成移动机器人、化学工作站、智能操作系统、科学数据库,研制出数据智能驱动的全流程机器化学家。相关......

于吉红:筑梦化学科技报国

中新网记者郭佳在合成化学领域,分子筛的生成过程一直被认为是“黑匣子”,其定向设计合成极具挑战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在这一领域潜心研究已有30余年,探寻解开“黑匣子”的秘钥。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