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发布通知,要求全国高校进行最近几年的撤稿论文自查,要在2月15日前上报检查结果。尽管这一通知并非最新的消息,实际上,科技部办公厅在2023年4月27日已经发布了《关于进行论文学术不端自查和挂名现象清理工作的通知》。然而,由于Nature的题为《中国首次全面审查撤稿和研究不端行为》的报道,这两个通知引起了不少关注。

image.png

在Nature的报道中,许多受访学者都表达了对教育部这一行动的支持。这引发了对学术不端治理的广泛讨论。在《知识分子》的文章《倒查5年论文、限期自查!学术不端治理风暴来了?》中,对科技部通知的分析引起了热议。在此,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补充,并提出一个观点:科研诚信的确保不仅仅依赖于外部监管,更需要科研共同体自身的自律。除了共同体的自我监督外(例如对韩春雨实验室声称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复制),还需要相应的惩戒措施、制度环境(特别是科研考核)和其他条件的支持。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可以促进学术自律的形成和维护。反之,如果这些因素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术自律将难以达到理想状态,这也可能对科研的本质产生影响。

对撤稿自查的深入分析

Nature的报道《中国首次全面审查撤稿和研究不端行为》中引用了一些国内专家对“撤稿自查”措施的高度赞赏,我在总体上也是认同的。然而,我对这一措施的重要性的认同有着不同的原因。

有人将科技部和教育部两个通知形容为治理学术不端的“风暴”,这可能有些夸张。因为这两个通知无论是从发文单位的级别,还是具体的执行措施上,都难以被视为“重头行动”。2018年,由41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对科研不端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惩罚措施。然而,这两个通知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们为找到“涉事者”提供了可能性。撤稿观察网站的数据库中,每一篇撤稿论文都可以追溯到具体责任人。尽管撤稿并不一定意味着学术不端,但这种自报撤稿现象以及合理的撤稿原因解释,为管理部门提供了相对明确的信息。通过比对撤稿数据库中的信息与“涉事者”自我申报情况,可以实现对学术不端者的批量调查,对于维护学术诚信具有巨大的威慑作用。

从自查到后续处理

然而,尽管撤稿自查可以找到“涉事者”,但这两个通知并未提及任何后续处理措施。这引发了对于这些发现的具体处理方式的关切。过去一年多时间内,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已向高校发文要求清查2018年以来的论文,但目前尚未听说有对因科研不端而被撤稿的作者进行的任何集中处理。这与过去发生在Springer出版商身上的案例形成鲜明对比,当时涉及到上百篇来自中国的论文,所有涉事的责任作者都受到了集中调查和处理。

尽管全球范围内有上万篇论文被撤稿,但中国学者受到的调查和处理报道却相对较少。科研资源的快速集中和开放获取期刊的激增,使得学术环境变得复杂多样,对学术自律和自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术不端的惩戒措施不足以确保学术自律,还需要与其他一些促进自净自律的举措相结合。

f69382e7d3c5225759a0f4ce413b2960_1704422831561057.png

科研不端的根本保障

虽然惩罚措施是维护学术诚信的一部分,但我并不认为它们足以根除学术不端。学术生产是一种自律行为,需要科研共同体自身的自律。伪造数据的本质难以完全查清楚,科研人员不太可能每天都去查看哪位同行的论文被撤稿。因此,惩罚措施需要与合理的考核标准、宽松的学术氛围以及可信赖的合作伙伴一起发挥作用。这样,科研人员才会本能地追求真实和诚信,而不是仅仅因为担心被抓而保持诚信。

在当前科研环境中,越来越多的论文着重于发表本身而非知识贡献,这使得学术自律变得更为困难。开放获取期刊的激增以及科研资源的集中都对学术自律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除了外部的监管和惩罚,内部的自律和自净也同样重要。科研人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行之间的唾弃和疏离,可能比具体的惩罚措施更有助于促进学术自律。

结合内外因素构建长效机制

治理学术不端需要内外因素的协同作用。外部监管和内部自律必须相辅相成,才能形成真正的长效机制,维护科研的诚信和可信度。惩罚措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需要宽松的学术环境、有建设性交流的氛围以及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才能构建一个有利于学术自律的体系。

在科研不端问题上,我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惩罚措施(41个部门的联合发文可能是记录),但我们是否已经建立起一个长效机制呢?如果这些措施只是高举轻落,或者无法有效执行,那可能适得其反。学术不端者可能会觉得这些严格的政策只是走过场,而不端行为仍然是一种低风险的晋升手段。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制定更多的惩罚措施,更需要确保这些措施得以执行,从而形成真正的长效机制,促进学术自律的形成和维护。

维护科研的诚信不仅需要从外部进行监管和惩罚,更需要科研共同体自身的自律。只有内外因素相辅相成,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长期稳定的学术自律机制,使科研环境更加清朗和健康。

相关文章

《数据与情报科学学报(英文)》:致力加深社会对科研生态的理解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科学是人类最伟大的集体事业。公众、科学家和政府都是科学事业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共同影响着科学能否有效地回应社会现实。例如,在流行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等社......

学术风暴席卷!中国高校大规模自查,揭露撤稿和研究不端行为

最新消息: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发布通知,要求全国高校进行最近几年的撤稿论文自查,要在2月15日前上报检查结果。尽管这一通知并非最新的消息,实际上,科技部办公厅在2023年4月27日已经发布了《关于......

学术风暴席卷!中国高校大规模自查,揭露撤稿和研究不端行为

最新消息: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发布通知,要求全国高校进行最近几年的撤稿论文自查,要在2月15日前上报检查结果。尽管这一通知并非最新的消息,实际上,科技部办公厅在2023年4月27日已经发布了《关于......

学术风暴席卷!中国高校大规模自查,揭露撤稿和研究不端行为

最新消息: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发布通知,要求全国高校进行最近几年的撤稿论文自查,要在2月15日前上报检查结果。尽管这一通知并非最新的消息,实际上,科技部办公厅在2023年4月27日已经发布了《关于......

这一高校院士最新Nature及多篇论文遭质疑

2023年12月13日,中山大学宋尔卫、苏士成(导师宋尔卫)共同通讯在Nature在线发表题为“TumourcircularRNAselicitanti-tumourimmunitybyencodin......

双一流教授连续造假20篇文章,事后竟理直气壮怪“电脑中毒”

2023年,河南大学一教授的19篇文章在Pubpeer网站上被质疑存在图片重复使用等学术不端行为。近日,论文的作者在Pubpeer上对一篇被质疑的论文进行了回应,表示已经向期刊方面提交了勘误。截至目前......

Hindawi等撤回大量中国学者论文,教育部:开展高校撤稿论文自查

据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高校网站近日消息,2023年以来,Hindawi等国外出版机构撤回大量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对我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教育部科学技术......

Hindawi等撤回大量中国学者论文,教育部:开展高校撤稿论文自查

据武汉大学、山东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高校网站近日消息,2023年以来,Hindawi等国外出版机构撤回大量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对我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教育部科学技术......

一博士狂编200多篇论文,被揭发后畏罪自杀....

一博士狂编200多篇论文,被揭发后畏罪自杀,可他造成的撤稿影响直至今日还在继续,更有人称其的造假为科学史上最大的学术骗局之一。狂编200多篇论文发表,这个博士有点狠在著名学术打假网站Retractio......

破纪录|Nature:今年撤稿数量超1万篇,超八成来自这家出版社

12月12日,Nature发布一篇新闻报道:今年被撤回的文章数量急剧上升,截至2023年底撤稿数量已超过1万篇,打破年度撤稿记录。专家表示,这只是冰山一角。由于各出版商正着力于清除大量存在的虚假和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