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1-14 09:46 原文链接: 尤小立:“国考热”对大学教育的负面影响

  最近,看到了一些“国考热”的数据,感叹之余,也不能不想到它对大学教育的诸多负面影响。

  从1994年开始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到2014年正好20年,报考人数也从4400人增至 152万人,20年间不仅是人数涨了344倍,每年的报考总人数也连创新高,报名与招录职位的平均比例更是达1000:1,甚至出现9411:1的壮观数字。问题在于,近几年,参与报考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包括研究生)所占的百分比从来没有少于60%。

  众所周知,“国考热”高烧不退是社会发育不全,市场化程度不高,改革力度不够的反映。在当下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应届毕业生热衷于“国考”确有多一个渠道、多一种选择的无奈和考虑。但任何的选择一旦成为手段,特别是出现所谓“不经历国考,人生不完整”的戏谑性追求之后,它的负面作用就会被放大、凸显,进而影响到大学的选择、走向和基本定位。

  现在看来,“国考热”对中国大学的影响首先是历史性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它影响了中国大学重回正轨。1917年1月9日,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在就职典礼上说:“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料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在此之前,有“最后一个国学大师”之称的章太炎也说过:“儒家之病,以富贵利禄为心。”(《诸子学说略》)他要求“宗孔氏者,当沙汰其干禄致用之术”。(《致铁铮》)

  蔡元培、章太炎这一代教育家和学者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改变古代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这也是中国大学走向现代过程中的“新传统”。笔者一直以为,当下中国大学改革不应该舍近求远,接续“新传统”才是方向。但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参与 “国考”,不仅明显有违于中国大学的“新传统”,也正在搁置这个改革方向。

  尽管对于大多数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报考公务员只是一种增加就业机会或者增添人生经历的手段,但也正是这个“手段”意识消解了“国考”的严肃性。对应试的一代来说,他们考大学之前就主要以考上大学为目标,考上大学之后,又以就业为目标,所有的目标都是被动的,也都是实用性的。报考公务员也不例外。当一切都是被动和实用性的手段时,“国考”就成了另一种类型的戏谑化狂欢。

  如果仅此而已,影响的恐怕只是自己而不是大学。但事实上,“国考热”将应试教育从高中延续到了大学,使大学变成了应该教育的又一个驿站。“国考热”在大学中之所以能够催生那么多的发烧友,也因为经过应试教育培养的学生习惯于考试。为了考试他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简言之,就是一切以考试内容为指针,考什么就学习和准备什么。比如“国考”不仅要求文化素质,也要求工作经验和能力。在学校中体现工作能力的地方自然是“具有班干部或团委、学生会干部的经历”。

  当班干部的要求并无不妥,但纯粹为自己就业和“国考”需要,必然把班干部当成标签。以各种明的和暗的手段为自己贴标签,其心理、其方法,必难言合理,至少让刚入大学的新生对于单纯的大学生活的向往化为了泡影。

  学生的这种“走向现实”,并不能助推大学教育水平的提升。大学的课程不可能为报考公务员来设置,那么想要报考者就要到校外的培训机构学习。从好的方面想,他们可以兼顾,既保证完成校内的课程,又参加培训。但现实却可能是,他们只是在应付校内的课程。因为这些课程不能帮助他们找工作,也就是不够“现实”。

  对一些学校来说,与其让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赚自己学生的培训费,不如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创办“国考”一类的培训班。这样,在校内课程上又形成了“双轨制”。而“双轨制”的结果只能是培训课程重于普通课程,于是,大学就开始略等于职业培训中心了。

  实在不想说,“国考热”及其持续升温促发“官本位”的意识,但从大学的现状看,这个倾向也在极端行政化管理的保驾护航下渐趋明显。换个说法吧。大学这样下去必然越来越复杂,在复杂的氛围下,如何做学问?而不做学问,如何自称大学?

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仍是大学教育的核心

近日,一段浙江某高职学校创业学院副院长的讲话视频引起了网友的热议。热议的内容主要与这位副院长所举的例子有关。大意是他们学院的一名学生7门课挂科,但学院有感于他的“创业精神”,不仅让他如期毕业,还推荐其......

大学要跟上新工业革命的步伐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园地,是科学和技术研究的重要机构,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正是基于大学的使命,一些顶级的大学都为自己制定特别的校训,如“服务国家、服务世界”,中国的一些大学提出:“引领行业和......

中青报:随意聘请兼职教授折射浮躁的大学教育

不少聘任往往是在公布结果后,学校师生、校友才知情,继而引发争议和质疑,也给学校的形象带来很大负面影响。6月23日晚间,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通过官网发布一则“情况说明”:鉴于6月21日学院在向有关专......

尤小立:“国考热”对大学教育的负面影响

最近,看到了一些“国考热”的数据,感叹之余,也不能不想到它对大学教育的诸多负面影响。从1994年开始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到2014年正好20年,报考人数也从4400人增至152万人,20年间不仅是人数涨......

尤小立:“国考热”对大学教育的负面影响

最近,看到了一些“国考热”的数据,感叹之余,也不能不想到它对大学教育的诸多负面影响。从1994年开始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到2014年正好20年,报考人数也从4400人增至152万人,20年间不仅是人数涨......

吴德星:大学要与浮躁功利保持距离

当前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全民教育观念的功利性倾向越来越浓。这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教育的本质,阻碍了教育的科学发展,进而削弱了未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切实关注。教育的功利性倾......

顾海兵:选修课比重是真正大学的首要标志

真正的大学也许有很多标志与标准,比如设备与经费,比如教授教师数量,比如师生比例,比如发表论文,比如独立法人,等等。但我以为,就中国当下体制的学校而言,真正大学的首要标志应该是选修课比重的高低。如果一所......

叶富贵:大学创新与教育常识

编者按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现刊发三篇文章,从大学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大学生的视角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叶富贵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讲创新,那么,中国真的需......

福斯特:大学在变革的世界中的角色

哈佛大学校长、历史学家德鲁·吉尔平·福斯特编者按2010年6月,哈佛大学校长、著名历史学家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应邀访问都柏林三一学院皇家爱尔兰研究院,并在该校发表了题为《大学在变革的世界中的角色》的演......

李忠:大学须对大学生有所承诺

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囊括”之目的在于利用“大典”创新知识、创新价值观念,“网罗”则是要通过“众家”之手培养出具有这种品质和能力的人。但是,创新什么知识与价值观、如何创新知识与价值观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