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15 07:30 原文链接: 幼小恒星在形成过程中会“打喷嚏”

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幼小恒星如何发育”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新见解。研究小组通过智利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ALMA)射电望远镜发现,环绕着幼小恒星的原恒星盘在其萌芽阶段会排出大量尘埃、气体和电磁能,就像是在“打喷嚏”。研究人员称,这些“喷嚏”释放了原恒星盘内的磁通量,可能是恒星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报》上。

恒星都是从所谓的恒星“托儿所”发育而来的。“托儿所”是大量气体和尘埃的聚集地,它们最终凝结成恒星核心,也就是一颗小恒星。在这一过程中,气体和尘埃在幼小恒星周围形成一个环,被称为原恒星盘。这些结构不断被磁场穿透,从而带来磁通量。研究人员假设,在恒星发展过程中有一种机制可以消除磁通量。普遍的观点认为,随着时间推移,磁场会逐渐减弱,因为磁云会被拉入恒星核心。

为了弄清这一神秘现象的真相,研究小组使用ALMA阵列对距离地球约450光年的恒星“托儿所”——MC 27进行观测。

在分析数据时,研究人员发现,其中一些“尖峰状”结构从原恒星盘延伸出几个天文单位。深入研究揭示,这些尖峰是被排出的磁通量、尘埃和气体。

该研究第一作者、九州大学理学院德田一起介绍说,这是一种“交换不稳定性”现象。磁场的不稳定性与原恒星盘中不同密度的气体发生反应,导致磁通量向外排出,这被称为幼小恒星的“喷嚏”。

此外,在距原恒星盘数千个天文单位的地方还存在其他尖峰。研究小组推测这些是过去曾打过的“喷嚏”。这些发现将提高人们对塑造宇宙复杂过程的理解。

相关文章

幼小恒星在形成过程中会“打喷嚏”

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幼小恒星如何发育”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新见解。研究小组通过智利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ALMA)射电望远镜发现,环绕着幼小恒星的原恒星盘在其萌芽阶段会排出大量尘埃、气体和电磁能,就......

幼小恒星在形成过程中会“打喷嚏”

日本九州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幼小恒星如何发育”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新见解。研究小组通过智利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ALMA)射电望远镜发现,环绕着幼小恒星的原恒星盘在其萌芽阶段会排出大量尘埃、气体和电磁能,就......

中国科大发现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全新演化现象

记者4月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天文学系王挺贵教授研究团队,近期对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AT2023lli进行了多波段高频次监测。他们发现,光学紫外光变曲线峰值之前出现了迄今为止最显著的“鼓包”......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本报讯想象一下,如果西半球永远是夜晚、东半球一直是白天,那么伦敦人想要看到太阳,唯一的途径就是飞往北京这样的地方。3月28日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一颗......

巴西研究发现恒星化学成分与其行星间的相关性

巴西圣保罗大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和大气科学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员研究了192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样本,发现行星的存在与恒星中低锂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太阳的锂丰度与其......

巴西研究发现恒星化学成分与其行星间的相关性

巴西圣保罗大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和大气科学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员研究了192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样本,发现行星的存在与恒星中低锂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太阳的锂丰度与其......

巴西研究发现恒星化学成分与其行星间的相关性

巴西圣保罗大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和大气科学研究所(IAG-USP)的科研人员研究了192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样本,发现行星的存在与恒星中低锂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这种相关性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太阳的锂丰度与其......

云南天文台揭示大质量恒星死亡前剧烈物质抛射过程

近日,《科学通报》(ScienceBulletin)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张居甲团队和清华大学王晓锋团队在超新星闪现光谱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在十年一遇的超新星爆发事件SN2023ixf中......

天文学家发现罕见极环星系NGC4632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宣布,科研人员利用ASKAP射电望远镜探测到了罕见极环星系——NGC4632,距离地球约5600万光年。极环星系是外围环绕的恒星和气体越过极区的星系,在邻近......

“蓝行者3号”巨大的新卫星比天空中几乎所有恒星都要亮

美国基特峰国家天文台的麦克梅斯-皮尔斯太阳望远镜捕捉到蓝行者3号留下的痕迹。图片来源:网络在已经布满卫星的天空中,“蓝行者3号”是最耀眼的新成员。仅SpaceX一家航天公司就向轨道发射了5000多颗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