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29 13:35 原文链接: 微米精度探寻百年星空变迁

  

技术人员正将底片放上扫描仪,生成的图像会显示在身后的计算机上。记者许琦敏 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百年前的星空和今夜之所见,会有那么一点点不同,就在这细微的变化中,天文学家可以从中探寻天体演化的诸多秘密。

  就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佘山观测站的一间实验室里,珍藏着我国自1902年以来拍摄的3万多张天文照相底片。这是在过去10年时间里,我国一批老天文学家从全国各地天文台站搜罗来的。就这样,一个研究团队静静地开始了一项浩大的工程——将这批历时百年的老底片数字化。一旦数字化完成,这将成为一批宝贵的科学基础数据,为天体变源、星团运动学等学科领域提供宝贵的原创资料。

  最近,这项国家科技部资助的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有了突破性进展:扫描位置精度达到1微米的扫描仪研制成功,目前达到这一精度的扫描仪,全世界仅三台。昨天,记者在佘山天文台底片扫描实验室里看到了这台世界顶级扫描仪。

  测恒星位移,挑战扫描精度极限

  扫描精度达到1微米是什么概念?照片上一个像素的边长是10微米,扫描出来的图像偏差不能超过1/10——如果扫描一根头发丝,误差不能超过1/70。而一般商用扫描仪,最高精度在5-7微米。

  “扫描精度达到1微米,就可以满足天文底片数字化需求。”项目执行负责人、中科院上海天文台高级工程师赵建海说,当今达到这一精度的扫描仪世界上只有三台,一台在哈佛大学,一台在比利时皇家天文台,还有就是这台在佘山底片扫描实验室由国际合作团队刚研发成功的。

  为何一定要达到这么高的精度?

  赵建海说,恒星离地球很远,从地球上看过去,它们在天空中的位置几乎是不变的,即使过了几年、几十年,可能位置也只有细微的变化,如果扫描精度不够,这种差别根本发现不了。

  早年拿到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已在日本生活二十多年的赵建海博士一心学术报国,闻讯国内底片数字化缺人研究的消息,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不计待遇,在已过半百的年纪,回到了中科院上海天文台。花了整整6年多时间,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与日本厂家合作,不仅研制出了底片扫描仪,还开发出了配套的图像处理软件,为百年天文底片的数字化扫清了最大的技术障碍。

  在佘山站的天文底片库里,记者接连穿过4扇门,终于走进了安放这台扫描仪的房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中央,扫描仪被放在一个塑料罩子中。赵建海解释,由于扫描仪精度高,因此哪怕房间通风口的微弱气流,也会影响其工作精度,因此用塑料罩来挡风。同时,安放扫描仪的大理石台面也是特制的,它几乎不会变形。最特别的是桌子下面的基墩——这3平方米地板下,有数根深5米的桩,一直打到佘山的基岩上,就为了避免周边震动影响了底片的扫描精度。

  百年老底片,多少星际故事待挖掘

  在安放扫描仪的实验室外,几十个顶天立地的文件柜里,收藏着来自全国的3万多张天文底片。彗星、日食、月食、星系……它们根据来源、拍摄时间、拍摄内容,分门别类地归在不同柜子中。

  “最早的底片是佘山天文台在1902年拍摄的,当时用的底片是在玻璃上涂上药膜。”从事底片保管、扫描的助手杨静介绍,这些底片在扫描之前,必须先经过清洗、分类,玻璃面用软布蘸纯净水擦拭,药膜面只能靠工具吹气去除污染物。

  由于年份久远,有不少底片霉变、起泡,甚至卷曲、残缺。不过,在整理过程中,还是有很多非常漂亮的底片,记者看到:一张1964年拍摄的M31仙女座大星云就非常清晰漂亮,1908年拍摄的彗星有一条漂亮的彗尾……

  记者随手拿起一张底片,上面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黑点,每个黑点都是一颗星星。“当时由于读片设备限制,只能对观测目标进行研究,但它周围还有90%以上的天体信息没有被利用。”赵建海说,他们除了标定赤经、赤纬,拍摄对象和拍摄年份外,还要确定使用的是何种底片、是否加滤光片、当时天气情况等,最终目标是为每一张底片生成一份信息档案。

  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一种是水平方向位移,另一种是纵向运动——靠近地球或远离地球,这就需要从恒星光度的变化来判定。赵建海介绍,扫描仪可以分辨出0.01星等,同样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指标。

  “宇宙、银河系之所以会演变到今天,就是由一颗颗星星的运动逐步累积而来,通过这批天文老底片,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寻出探究奥秘的线索。”他说,接下去他将着手将扫描仪的精度提升到0.25微米,扩大这台扫描仪的应用范围,“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欧洲与日本已经开始这方面工作,而老底片是我们独特的科学基础数据,我们应该利用它们做出原创性的工作”。

相关文章

我国科学家首次揭示旋转天体内部热对流运动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人员通过理论推导,首次揭示快速旋转的天体内部热对流运动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今天(10月27日)在流体力学期刊《流体物理论评》(PhysicalReviewFluids)上发表,......

我国科学家揭示旋转天体内部热对流运动新机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93.shtm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人员通过理论推导,首次揭示快速旋转的天体内部热对流运动新机......

美国航天局公布天体景象“创生之柱”新图像

当地时间10月1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捕捉到了圆柱形星际气体和尘埃构成的天体景象“创生之柱”的详细图像。图片来源:NASA据悉,“创生之柱”位于距地球约6500......

275.00万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购3D扫描仪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购全自动荧光3D扫描仪,项目预算275万元。公告信息:采购项目名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全自动荧光3D扫描仪采购项目品目货物/专用设备/医疗设备/其他医疗设备采购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

两个不寻常的红色天体,科学家发现小行星带中异常现象

生命是宇宙中的奇迹,我们人类又是生命中的奇迹,然而宇宙似乎对人类并不友好,即使是在被誉为“生命天堂”的地球上,人类也不是绝对安全,比如说小行星、彗星这类小天体的撞击就是人类所面临一大威胁。根据科学家的......

银河系首次发现一颗具有超强磁场的新天体

新华社上海1月27日电(记者张建松)深邃浩瀚的星空,充满了太多科学奥秘,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通过分析平方公里阵列(SKA)低频先导望远镜的巡天观测数据,中外天文学家首次在银河系发现一颗具有超强磁场......

两校合作助国产激光扫描仪破国外垄断

日前,在北京工业大学正在举行的第十一届学生科技节上,一台由北工大和清华博硕团队联合研发的格镭智图—双旋轴激光扫描仪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该双旋轴激光扫描仪的核心器件做到了全国产化,一举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地......

追上半人马天体“读取”太阳系形成演化历史信息

相比于常见的木星族彗星,由于半人马天体长期在柯伊伯带,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所以包含的物质更为原始,因此研究半人马天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太阳系的物质分布和演化。在木星轨道和海王星轨道之间,潜伏着数以......

6190颗白矮星被光谱证认与测量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孔啸、研究员罗阿理基于LAMOST(郭守敬望远镜)光谱数据,在Gaia(欧洲航天局盖亚空间望远镜)数据的白矮星侯选体样本中证认出6190颗白矮星,其中1920颗是首次发现......

科学家揭秘“最远天体”如何“瘦身”

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中国、德国、美国天文学者在一项最新研究中,揭示了人类探测器“拜访”过的最遥远天体阿罗科斯如何由“圆”变“扁”“瘦身”的。这一研究或能帮人类揭开更多太阳系早期天体的形成和演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