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2-01 10:06 原文链接: 我国实现深海六千米大深度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2019年1月31日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

农历新年之际“科学”号完成科考任务载誉归来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王凡研究员介绍,本航次的重大突破是首次实现了深海潜标大容量数据的北斗卫星实时传输。该项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克服了深海潜标载荷容积小、供电少和数据量大等困难,改变了以往依赖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显著提高了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靠性。

  “在今年的航次中,另一项重大突破是我们融合感应耦合和水声通信技术首次实现了深海6000米大水深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上层实现了每1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在大洋中深层实现每500米一个温盐流数据的实时传输。”王凡说,“6000米深海数据北斗卫星实时通信潜标自布放以来已经安全运行了1个多月,数据回传正常。”

  航次首席科学家汪嘉宁研究员介绍,本航次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航次之一,历时74天,航程12000余海里,这是科学号首航以来离开国内航程最长、时间最长的一个航次,在开展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调查的同时,向东拓展首次在中太平洋暖池冷舌交汇区进行了物理、生物和化学多学科联合观测。

  王凡表示,在中科院海洋先导专项、科研仪器设备研制项目、海洋大科学中心高端用户项目、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和问海计划项目的联合支持下,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经过5年的建设,深海连续和实时观测能力稳步提升。具备数据实时传输功能的潜标套数、设备深度、设备密度逐步增加,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长期性大幅度提高。观测网内的20套深海潜标、4套大型浮标共千余件观测设备已经稳定获取连续4至5年的观测数据,不断刷新我国观测网获取深海数据的最长时间记录,而且观测平台更加多样化,既包含了实时潜标和实时浮标等固定观测平台,也包含了剖面浮标和船载移动观测平台等,实现了大洋上层和中深层的全覆盖,并建立了实时观测数据的自动分析和应用平台。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服务国家深海科学研究、气候预报预测和海洋环境预报的能力显著增强。

相关文章

历时近40年国内首个温室气体观测网建成

科技日报讯(记者付丽丽)12月18日,中国气象局发布我国第一份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名录,这标志着经过近40年建设,我国首个温室气体观测网基本建成。此举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布局,提升气候变化监测......

我国首个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基本建立

12月18日,中国气象局发布我国第一份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名录,这标志着经过近40年建设,我国首个温室气体观测网基本建成。此举将进一步丰富我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布局,提升气候变化监测评估能力,持续为我国碳达......

我国实现深海六千米大深度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2019年1月31日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

我国实现深海六千米大深度数据北斗卫星实时传输

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在完成2018年第6次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后,2019年1月31日返回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母港。我国科学家在本航次成功维护升级了我国的西太平洋实时科学观测网,实现了多......

中国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南海海试获圆满成功

今天(4日)上午8点半,中国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结束为期两个多月的南海试验性应用科考航次,返回三亚。本次科考任务成果丰硕,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407.7米。为了对潜水器性能进行全方位测试,“深......

中国水下考古将首次突破深海“空白区”

  18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考古工作者在三亚搭乘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探索一号”科考船,启程前往西沙群岛北礁海域进行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本次调查计划下......

我国将建设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

我国海洋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已正式立项,建设周期5年,总投资逾21亿元。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项目由同济大学牵头、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共建,将在我国东海和南海的海底,分别建......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通过验收

5月10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顺利通过由中国科学院、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亚市人民政府组成的验收委员会的验收。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刘赐贵,海南......

记我国首个深海海底观测网基地创建始末

中国科学院的水声学科研究起步于海南。上世纪50年代未,我国水声学海上考察的最早一支国家队组建于三亚,亦即日后的中科院声学所南海研究站。50多年来,南海站承担了几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水声......

日本将建世界最大规模的海啸观测网

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计划从本年度起修建世界最大规模的海啸观测网,将在北起北海道近海,南至千叶县房总半岛近海海底154处埋设地震仪和水压计等观测装置,通过光缆连接。一旦发生海啸,相关数据经由光缆能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