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4-16 14:19 原文链接: 我国核电材料试验标准填补国际空白

标准发布会现场

最新发布的四项标准 

日前,中国核学会标准发布会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上举办,4项高温高压水环境下的材料试验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科院核用材料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牵头编制。

据悉,在本次发布会上,核学会亮相的标准分为4类共9项。其中,试验方法类标准中首批发布共4项:《核电厂金属材料高温高压水中划伤再钝化试验方法》(T/CNS 3-2018)、《核电厂金属材料高温高压水腐蚀疲劳试验方法》(T/CNS 4-2018)、《核电厂金属材料高温高压水中应力腐蚀裂纹扩展试验方法》(T/CNS 5-2018)和《核电厂金属材料高温高压水中电化学试验方法》(T/CNS 6-2018),均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中科院核用材料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牵头编制。

腐蚀是影响核电站安全可靠运行的最主要因素。针对核电厂核岛关键设备的主要腐蚀失效模式以及实验室模拟试验的关键难点问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中科院核用材料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自主设计并研制了10 类关键测试装备和原位测试技术,可模拟核电高温高压水环境开展材料损伤试验,用于材料损伤试验研究和安全评价。

目前,来自金属所的科研团队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材料试验与安全评价平台,广泛地服务于核电研究院所、核电设计院、核电装备制造企业、核电站运行与服务企业、核安全审评机构、行业学会等12家单位,对设计选材、设计曲线、评价模型、制造工艺优化、核电站安全运行和事件处理策略、安全审评、测试评价标准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果还直接应用于我国CAP系列核电站、“华龙一号”以及其他重要型号的关键装备的设计、生产过程以及重要装备的制造评价中,同时也用于在役核电站的失效事件分析与运行安全评价中,保障了我国重大工程的需要。

  中科院核用材料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韩恩厚表示:“我们的技术和装备填补了国际上该领域的标准空白,对我国核电‘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揭示氢键在光催化醇偶联反应中的作用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罗能超和研究员王峰团队在醇的光催化偶联反应选择性调控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通过向反应中引入水,加强了乙醇之间的氢键强度,从而有利于关键自由基中间体从半导体表面脱附并......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与合肥质检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9月29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光所与合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简称:合肥质检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约定,双方单位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宗旨,在技术标准研究、资源共享利用......

“夸夸”课题组是怎么炼成的

年轻的科研人员徐沛雨,因为不到29岁就实现了“CNS(《细胞》《自然》《科学》三大顶刊)大满贯”,前段时间被家乡媒体采访报道了。他博士期间的导师、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徐华强......

烟台海岸带所探索贝类寿命的遗传“密码”

近日,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王春德团队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系统研究,首次揭示了胰岛素/IGF-1信号(IIS)通路核心基因的遗传变异对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寿命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

丝光沸石分子筛催化二甲醚羰基化分子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展恩胜、研究员申文杰等与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徐君、研究员邓风等合作,在丝光沸石(MOR)催化二甲醚羰基化反应的活性位点鉴别和调控方面取得新......

十月天宇大片扎堆:哈雷彗星的礼物“抵达”地球

10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十月天宇大片将扎堆“上映”:水星西大距、猎户座流星雨、日偏食等将接连登场。此外,本月的“星空路标”飞马座四边形与璀璨星河将为假期夜游带来更多乐趣。9日,水星西大......

中科院四代科研人接力为黑土粮仓扎起绿色栅栏

吉林西部是中国苏打盐碱地的集中分布区,长久以来,大风将盐碱向东部搬运,威胁着中部典型黑土区。2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四代科研人致力于用科技扎起“绿色栅栏”,守护黑土平原大粮仓的安全。今秋,中国科学院东北......

大连化物所等提出构建反芳香性丁富烯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仿生催化合成研究组研究员陈庆安团队与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麻生明团队合作,通过双联烯中间体实现了反芳香性丁富烯的合成,解决了传统方法中对称丁富烯的合成挑战。此外,合......

中科院大气所2022年汛期预测评分创历史新高

2022年3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气候预测组为中国气象局提供了我国汛期降水形势(6-8月)的预测意见。由监测实况可见,大气所的预测意见很好地把握了全国降水形势。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预测意见准确......

研究人员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新探索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侯广进团队利用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表面上金属—氢(M-H)活性物种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M-H是一类特殊的物种,已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