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1-29 11:25 原文链接: 我国科技发展的文化制约因素:“三重三轻”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经济繁荣的时代,都有适宜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人文社会环境的支撑。一个国家产品的创新依赖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依赖于科学创新,科学创新又与人的思想解放状况和文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本文就我国“重综合轻分析,重人情轻规则,重实用轻求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及其对科技事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重综合轻分析

  在科研活动中,可以依据理性知识或直觉感悟,通过微观分解或整体综合、定量分析或定性把握等方法认识事物。西方倾向于依据理性知识,用微观分解的方法研究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2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希腊哲学家(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发明了形式逻辑体系,以及(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从文艺复兴开始,以分析方法为特征的分门别类的自然科学从包罗万象的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并进一步将自然科学划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将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及各种影响因素逐个隔离开来,分别进行追根问底的深入探究,如对物质的研究从分子到原子,再深入到原子核、基本粒子及其内部结构。分析方法对近代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起了关键作用,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就是利用分析方法的典范。他把实验和数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程序:观察现象—提出假设—逻辑推理—实验检验—数学演绎—形成理论。

  我国学者则倾向于从全局观点进行综合整体研究,虽然也认识到整体由部分组成,但往往只着眼于各部分之间的外部联系及相互作用,很少分析其深刻内涵。以医学为例,中医传统理论基于阴阳二气之调和,以及金木水火土五行之相生相克;西医则以人体解剖为基础,从器官到组织,再到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等等。综合方法本身并无不妥,而且在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可以有效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现象的产生,问题在于如果只进行综合而不加以深入分析,所得的只能是笼统的、推测性的结论而不是精确的结果,也不能形成精深的理论和体系。在曹冲和阿基米德之间,只有一步之遥,就是“抽象思维”和精益求精的分析精神。遗憾的是,眼下有部分研究工作仍停留在“曹冲称象”的水平上。学术论文中普遍存在着大而化之的现象,很少被海外同行所引用。

  重人情轻规则

  中国社会有着影响深远、源远流长的“讲人情”的传统,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基因”。在科研活动中,科研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是不可缺少的,中国的科研人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人际关系上,人际关系的潜规则往往高于规章制度的明规则。差序格局是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概念,用来和西方的团体格局相对比,反映了中国人办事由亲及疏的行为原则。因此,关系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互助关系,更是一种办事的方法和技巧,是为了达到一种利益上的考量而专门去建立的关系,是一种不守规矩、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思维方式和做事习惯。施一公和饶毅曾在“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中指出:“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相当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从生产科学知识这种生产性努力转移到通过不正当手段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这种分配性的努力上。留美学者、哈佛大学物理系的尹希认为:“印度不论什么地方都比中国‘破’得多,然而它却能吸引到在美国最顶尖的印度学者回去。印度学者愿意回国的最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工作受到重视,大家在一起的时间只讨论学问,科学家不需要整天请人吃饭。”人际关系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深思。

  重实用轻求知

  我国传统文化坚持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往往强调“学以致用”而忽视“学以致知”,重“术”轻“学”,忽视、轻视乃至蔑视没有实际用处的形而上的东西,缺乏“为思想而思想”“为科学而科学”的理念。法国科学家彭加勒说:“科学家并不是因为大自然有用才去研究它,他研究大自然是因为他感到了乐趣,而他对大自然感到乐趣是因为它的美丽,如果大自然不美,那它就不值得认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用主义价值观由此得到强化,并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比如注重利用“市场换技术”的办法,进而使“中国制造”闻名于世。实用主义价值观与功利主义科学观密切相关,功利主义科学观以工具主义、技术主义为主要特征,科学被视为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这样的价值观导致研究者在技术发明之后,往往止步于应用,而缺少追根问底的动力和求知、求真的精神,这是“中国创造”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功利主义时常遮蔽了科学的理性精神、批判精神,甚至使科学沦为技术的附庸。我们应鼓励纯粹的出于兴趣而不是功利实用的科学研究。

  综上,我国有必要大力改造不利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祛除仍盘根错节的封建专制文化(如:官本位文化、血亲文化等)的影响,改变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以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

相关文章

中科科仪研制多项“首台套”产品,突破“卡脖子”难题

开局即奔跑,实干争春早。作为辖区内“硬科技”企业,中科科仪紧密围绕“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总目标、总任务、总要求,依靠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研制出多项国内“首台套”产品,打破国外垄断,解决了一批高端科学仪器装......

重磅!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

2月29日上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学能源等科学领域。分别为: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揭示人类......

多样化菌群共存现象有了新解释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腾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微生物群落中广泛存在的水平基因流动可以帮助竞争性微生物群体突破物种多样性“极限”,促......

多所新大学今年启动招生,专业以新能源等工科为主

各地教育部门近日陆续发布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公示,大湾区大学等多所新大学获批设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等高校今年启动招生。这些大学设立的专业中,新能源、工程技术等工科专业占绝大多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

2023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火炬统计年报表和年度发展报告开始填报

近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组织填报2023年度高新技术企业火炬统计年报表和年度发展报告的通知。原文如下:各有关单位: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数据与情报科学学报(英文)》:致力加深社会对科研生态的理解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说,科学是人类最伟大的集体事业。公众、科学家和政府都是科学事业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知共同影响着科学能否有效地回应社会现实。例如,在流行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等社......

上海聚焦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发展

①今年,上海仍要全力稳住工业基本盘,规上工业企业力争突破1万家,支持浦东、松江、嘉定、闵行等重点区域挑大梁;②上海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土壤与生态需要不断厚植与优化。上海2023年已出台推动“工业上楼”打造......

科学仪器行业趋势之历史深处的忧虑

前言: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大国的更替。科学仪器行业是大国复兴必经之路。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发展,习惯了行业高速发展的我们,第一次面对行业整体下滑。躺赢的时代过去了,在这行业大变革的时机,历史可以让我们在凛冬已......

缅怀王绶琯院士:为有志于科学的孩子创造机遇

1998年,75岁的王绶琯还是忙得脚不沾地。接不完的电话、外出开会、看材料、改稿子……“我记得那时候每逢周六日,家里总会来很多人,有老师也有中学生。”彼时,工作繁忙的王荧完全不知道父亲到底在忙什么。实......

两部委印发《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推动科学仪器研制的新动力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工信部联科〔2024〕1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强要化现有创新和服务平台中试功能,加强技术研发转化,开放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