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12 13:40 原文链接: 数据首次存入DNA内并可无损读取

  据美国华盛顿大学(UW)官网消息,来自该校和微软的科学家在DNA储存数据方面的研究更进了一步:他们通过将1和0编码转换成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这四种构成DNA的核苷酸序列,把图片和视频成功储存在DNA片段中,并实现了数据的无损读取,最新研究或将彻底变革计算机存储方式。

  据英国《每日邮报》近日报道,人类“数字宇宙”的数据总量有望在2020年达到44万亿GB,届时将超出我们的存储能力,为了弥补存储空间的不足,科学家们尝试将数据信息存储在DNA内。UW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副教授路易斯·瑟兹表示:“生命制造出DNA这个令人惊叹的分子,其能有效存储各种与人的基因和生命系统有关的数据,它非常紧凑且经久耐用。”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将来自图像和视频的数字数据中的0和1长序列转化成了DNA序列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随后,数字数据被分成片段并通过合成为大量人造DNA分子进行存储,这种分子能被脱水并保存很长时间。而且,使用DNA测序技术,研究人员能“阅读”这一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最初的形式,实现了图片的无损读取,这一研究将能填满整个沃尔玛超市的数字数据压缩到一块方糖大小。

  瑟兹说:“我们用一系列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明了我们系统设计的可行性,我们成功地将数据存储在DNA内并执行随机读取读回了原来的值。”

  研究人员解释称,与目前的数字存储技术相比,DNA分子将数据存储的紧密度提高了数百万倍。而且,我们目前使用的闪存、硬盘、磁盘以及光介质等存储数据的设备会在数年后有所损坏,但新方法可将信息保存数个世纪。

  不过,科研人员称目前也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即提升新方法的性价比和效率,从而使其能大规模地应用。

相关文章

《中国科学数据》:从根源唤醒沉睡的数据

  近年来,因“原始数据丢失,工作无法重复”造成的撤稿事件屡见不鲜。2020年1月,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FrancesH.Arnold撤掉了2019年5月发表在《科学》上的一......

让数据沉淀的人

做数据挖掘的人,会和医学期刊扯上什么关系?今年4月,一项关于疫情变化与复工复产的研究登上了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EClinicalMedicine。作者将不同年龄人群划为7类,刻画了他们在家庭、学校、......

32位院士汇聚绵阳探讨材料基因工程新理论

  10月22日,由中国工程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主办的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第四届材料基因工程高层论坛在四川绵阳举行。海内外材料领域的32位......

发展智能制造赋能智慧生活

 家住天津滨海新区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田华,越来越爱这座城。过马路,“行人守护系统”自动识别行人、车辆,适时发出预警;去图书馆,手机扫码就能借阅,还书由机器人自动操作完成;出行有智能公交,可以感......

如何提升实验室效率?数据驱动决策!

随着效率需求的不断提升,科研机构正在采用数据智能系统,着力提升实验室运营的可视化,助力制定更加明智的决策。根据安捷伦一项针对制药实验室负责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实验室负责人越来越注重速度、优化和效率的提升......

新冠病毒重男轻女?数据揭秘新冠易感人群

新冠疫情暴发已有大半年的时间,全球疫情新增确诊整体仍然呈上升趋势。截至7月17日19时,全球累计确诊逾1380万,累计死亡人数超59万。在海外疫情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北京和香港疫情反弹、哈萨克斯坦出现不......

世卫组织建议各国重点关注这三个领域

当地时间4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第75期新冠肺炎疫情报告。报告显示,截至欧洲中部时间4月4日10时(北京时间4日16时),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为1051635例,较前一日增加79332例;死亡569......

数据支撑助力科技“战疫”

在此次疫情防控攻坚战过程中,2020年春节前一天,采集自湖北武汉一名临床患者的病毒毒株和电子显微镜照片等信息发布后,很快便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力,申请使用相关信息的用户不乏许多英美知名媒体。这些信息正是来......

王红阳院士:学科交叉与实践迭代让数据“动”起来

近年来,生命科学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生命的整体性和疾病的复杂性使得信息化和大数据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必然。大数据平台给了研究者从系统层面全面认识生命的机会和机遇,使众多科技人员更有信心地应对复杂生命现......

陆林院士:数据资源亟需转化为有价值信息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诊疗手段的提高、精准医学的实施,很多躯体疾病已经被攻克,但精神心理疾病仍面临着病理生理机制不明、治疗手段单一且疗效个体差异大的困境,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科学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