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14 10:23 原文链接: “新农人”的诗和远方

毕业在即,不同于其他同学忙着为前程而奔波,扬州大学农学院毕业生王楚鑫放弃了多家单位的高薪聘请,一头扎进试验农田,继续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但像王楚鑫这样不爱城市爱沃野,选择继续在农业领域深造甚至就业的“新农人”似乎并不多。而多位农业领域学者也向《中国科学报》“吐槽”,涉农人才培养中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学农不爱农、学农不从农”现象。可作为“证明”的是,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20届本科各专业门类中,农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高达31%。

然而,农业果真留不住人吗?

从事农业不等于到农村种地

“31%的离职率,这个数字本身并不能说明农学专业的学生离开了和农业相关的职业。”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告诉《中国科学报》,“学生们毕业后选择不同专业的职业就业并出现离职,这是一个动态现象,影响的因素很多,很难客观地评价哪个专业离职率高和低。”

他进一步解释道,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无论哪个专业的毕业生都不一定会在毕业以后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职业的综合性、交叉性越来越强,也不需要学生毕业以后一定从事所学的专业。

对于当前涉农人才培养中“学农不爱农,学农不从农”的现象,李小云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被贴上了“传统”和“落后”的标签,这些传统观念的确影响了学生就学和择业,也是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

事实上,农业留不住人并非广泛存在的现象,比如农业政策研究、技术开发、现代农业企业(如种子、化肥)等领域都能留住人才。李小云认为,“农业留不住人”更多是指大学以上学历的人才很少会选择到农村种地,因此不存在真正意义上农业留不住人的现象。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农民的数量减少。”李小云说,“高校涉农专业培养的人才不是必须回到农村当农民,而是应该面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关的各个行业,也包括到农村直接进行现代化的农业经营。”

另外,随着乡村价值、农业价值不断被发现和提升,特别是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农业领域正在吸引着很多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选择从事农业。“这些‘新农人’投身的是对接市场、使用现代技术等的新型农业,很多人并不是科班出身。”李小云发现,不同类型的人才选择从事农业,恰恰说明农业正从过去大家都想离开的行业转变成一个新兴的产业。

培养不能局限于校内

农业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校内,更应“走出去”。在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严长杰看来:“我们的农业教育长期聚焦专业技能传授,忽视了从价值根本上对学生开展农业、农村、农民的亲近教育。”

自2010年起,扬州大学农学院先后与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开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采用“订单式”校地联合方式,为两地定向培养400多名复合应用型人才。这一“村来村去”型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地方政府和毕业生一致好评。

“走出教室、走向田野、振兴乡村。”扬州大学农学院博士研究生党支部实践团团长王敦亮带领着党员博士生们走进扬州周边10多个县,开展服务“三农”实践活动,把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王敦亮介绍,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实践团创建了“战疫农技微课堂”,对农民开展线上春耕生产指导,累计发布近20期“战疫农技微课堂”,为春耕生产提供了高校云智慧,也展现出青年学生的担当与作为。

痴心问“稻”,粒粒饱满。王楚鑫自大一开始就和同学组成科创小组,在扬州大学教授李钱峰的指导下开展水稻穗发芽现象及其调控机制研究。通过在课堂、在田间、在实验室的学习和实操,“新农人”王楚鑫牵头开展的关于水稻穗发芽关键基因的研究成果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王楚鑫也是扬州大学创新农业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扬州大学在学科交叉、路径融通、资源整合中,努力培养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得来的新型农业人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来自于农村,对农业相关工作很感兴趣。”邹文秀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她的工作主要围绕东北黑土区水分高效利用等问题,从事农田黑土土壤水分和物理性质方面的研究。

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采集样本免不了风吹日晒,其中艰辛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对此邹文秀已习以为常,她告诉《中国科学报》:“如果大学四年学到的农业知识无法用在农业上,我会觉得非常可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邹文秀认为,我国农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对农业的兴趣,比如让学生知道农业的重要性,而不是把农学专业作为完成本科、硕士、博士学业甚至找一份跟农业不相关工作的敲门砖。

不久前,在扬州市邗江区的农田里,扬州大学教授徐辰武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特别的“专业思政”课。师生带着斗笠,一边协助开展农耕,一边讲授统计学专业知识。从眼前的“沃野千里”谈到“大国三农”,这堂课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吸引了100多名“蹭课观摩”的学生,大家一起展望着农业的诗和远方。

徐辰武告诉《中国科学报》:“只有将国情农情与专业知识的讲授结合起来,讲清、讲明、讲透,学生们才能明晰我国农业发展大势、明了乡村振兴建设重任、明白新时代农林青年的时代使命。”

相关文章

清华博士入职高校5年,月薪372元!本人回应来了

7月22日,一位自称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现在扬州大学工作的教师在知乎上发文《高校教师工作5年月薪高达370》,称自己入职扬大5年后,月薪仅372元,引起热议。7月30日,该网友发文《关于〈高校教师工作......

清华大学博士入职扬州某大学五年后,月薪仅372元……

近日,一位自称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现在扬州大学工作的教师在知乎上爆料,自己入职扬大5年后,月薪仅372元。其文章如下:我2017年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被扬州大学引进,至今工作5年。清晰记得2016年底......

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团队六十年接力创新

闽水泱泱,武夷环翠。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杉木第4代种子园内,南京林业大学的杉木育种科研工作者正和林场职工忙着嫁接杉木。今年的这个夏天,对他们有着特别的意义。“南林和福建的杉木育种长期合作项目,于201......

“新农人”的诗和远方

毕业在即,不同于其他同学忙着为前程而奔波,扬州大学农学院毕业生王楚鑫放弃了多家单位的高薪聘请,一头扎进试验农田,继续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但像王楚鑫这样不爱城市爱沃野,选择继续在农业领域深造甚至就业的......

“新农人”的诗和远方

毕业在即,不同于其他同学忙着为前程而奔波,扬州大学农学院毕业生王楚鑫放弃了多家单位的高薪聘请,一头扎进试验农田,继续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但像王楚鑫这样不爱城市爱沃野,选择继续在农业领域深造甚至就业的......

“新农人”的诗和远方

毕业在即,不同于其他同学忙着为前程而奔波,扬州大学农学院毕业生王楚鑫放弃了多家单位的高薪聘请,一头扎进试验农田,继续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但像王楚鑫这样不爱城市爱沃野,选择继续在农业领域深造甚至就业的......

扬州大学土壤专家助力江苏梨农增收

“王教授您好!我的梨叶好像这几天掉得有点多,不知道什么情况?”5月12日,徐州铜山区的梨树种植户房金金给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小治打来电话,焦急地问道。“你别着急!你的梨园落叶落到什么程度?......

世纪耕耘麦香华夏——追记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

农历四月,麦穗尚青,正是北方小麦扬花灌浆的关键时刻,而一颗为中国小麦殚精竭虑80余年的心脏却永远停止了跳动。2022年5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巨星陨落小麦遗传育种学家庄巧生逝世享年105岁

5月9日,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8日16时......

院士候选人!知名高校迎来新校长

1月24日上午,扬州大学召开干部大会。省委决定:焦新安同志任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免去姚冠新同志的扬州大学党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丁建宁同志任扬州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校长,免去焦新安同志的扬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