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29 15:03 原文链接: 新研究揭示杂交稻超亲晚熟的主要遗传基础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刘耀光团队,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郭晶心团队研究揭示了杂交稻超亲晚熟的主要遗传基础是聚合了来自双亲的功能型抽穗期核心基因Hd1Ghd7DTH8PRR37,同时建立了分子标记辅助系统以鉴定亲本这四个基因的功能类型,根据具体的育种目标,在配组之前即可预测杂交稻的感光特性。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学杂志》。

论文第一作者、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宗伍辈介绍,该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培育的强感光优质杂交稻品种宁优1179(亲本为不育系宁A,恢复系航恢1179)和F2群体为材料,通过BSA(Bulked Sergeant Analysis)测序和分子标记连锁分析,在全基因组范围内鉴定到长短日下的主效抽穗基因为Hd1Ghd7DTH8PRR37。研究进一步测序分析生产中常用的不育系(47份)和恢复系(140份)中四个基因的单倍型,并通过国家水稻数据中心调查了918份杂交稻的抽穗期感光特性。

该研究发现,恢复系主要携带Ghd7PRR37功能型,而不育系主要以Hd1功能型为主。当不育系携带Hd1 DTH8(互作感光型亲本,例如博A),或恢复系携带Ghd7 DTH8 PRR37(互作感光型亲本,例如广恢3550)时,与它们组配的杂交稻大概率聚合亲本功能型Hd1Ghd7DTH8PRR37,表现出强感光性,长日超亲晚熟。由此揭示了杂交稻聚合双亲功能型四基因时具有强感光性的普遍规律。

研究通过CRISPR/Cas9技术编辑宁A和保持系宁B的Hd1,获得感光性弱且农艺性状保持优良的改良型宁优1179,为解决杂交稻超亲晚熟提供了实践范例。论文还开发了系列分子标记以明确或者改良亲本这四个基因的功能类型。在农业生产中,育种家依据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的抽穗期定义感光性和感温性。

感光品种是指在早季(长日)抽穗很晚或不抽穗,但在晚季(短日)抽穗正常,是我国华南双季稻区晚稻生产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生态型。这类品种的发育进程充分利用了初期的长日照条件(处于营养生长),和中后期短日照条件的光热资源完成生殖发育,表现高产稳产。不感光的品种统称为感温品种,可在长短日照条件种植。Hd1 DTH8型不育系和Ghd7 DTH8 PRR37型恢复系为互作感光性亲本,以这种基因型亲本进行组配极大概率产生超亲晚熟的杂交稻。

利用论文提供的系列分子标记并结合基因编码区测序,可以快速鉴定亲本这4个基因的单倍型是否有功能,在杂交前即可预测杂交稻的感光特性。此外通过杂交导入和标记辅助选择,或利用CRISPR/Cas9技术,可以改变亲本的基因型,定向培育不同感光特性的杂交稻。


相关文章

新研究揭示杂交稻超亲晚熟的主要遗传基础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刘耀光团队,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郭晶心团队研究揭示了杂交稻超亲晚熟的主要遗传基础是聚合了来自双亲的功能型抽穗期核心基因Hd1、Ghd7、DTH8和PR......

粳型杂交水稻新品种首次通过国外审定

近日,记者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游艾青领衔的水稻育种团队选育的杂交稻粳两优202/181在非洲布隆迪共和国通过审定。这是我国首个通过国外审定的粳型杂交稻品种。布隆迪位于非洲中东部......

王克剑:我的愿望是让杂交稻的制种变得更加简单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中国水稻研究所科研楼里的这句标语,默默影响着一位在此从事水稻育种技术研究的年轻人,他叫王克剑。1983年出生的王克剑已是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

王克剑:让杂交稻优良基因代代相传

“最近,我们团队正在整理刚从海南南繁基地收回来的杂交稻种,准备这几天播种下去,以查看无融合生殖水稻的综合性状。实验人员会对稻种进行实验室育苗监测,跟踪其生长情况……”刚见到记者,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

科学家发现杂交稻稳产高产基因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院士、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熊国胜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领衔的研究团队发现了杂交稻实现“绿色革命”的伴侣基因,这一基因决定了杂交稻稳产高产的性......

湖南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突破杂交水稻机插秧栽培技术

把杂交水稻的种子“印刷”在纸上,再平铺到田地里,机插杂交水稻育秧就基本完成了,种子用量少而且产量高……记者近日从湖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邹应斌教授团队研发的“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取得重......

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稻在河北永年再创世界纪录

记者10月29日从河北省科技厅获悉,当天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稻(超优千号)在河北省硅谷农科院超级杂交稻示范基地通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203.36公斤,再次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提前实现了......

中科院院士刘耀光:解码杂交稻育出紫晶米

去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教授当选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这是华南农业大学培养的第12位院士。刘耀光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当选院士更是对自己的鞭策,要继续......

院士团队揭示控制水稻杂种不育的自私基因系统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创新研究组万建民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系统解析了水稻粳稻与籼稻杂种不育问题及遗传特性,发现自私基因系统控制水稻杂种不育,并影响稻种基因组的分化。该研究有望解决水稻杂......

杂交水稻借力转基因技术有望实现机械化制种

23日,记者从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与湖南桃花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农业大学三方合作,将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与雌性不育恢复系制种模式相结合,找到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新技术路径。这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