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2-26 10:00 原文链接: 施一公:当院士,不是我的归国目标

  施一公并不是那类“明星科学家”,但却两度成为社会焦点。

  上一次,他放弃千万美元的优厚科研待遇,从普林斯顿大学辞去终身教职,在美国引起震动。《纽约时报》2010年1月7日头版对此事进行专题报道,高度关注在美华人科学家的“返流”。

  这一次,是在中国。12月9日,2011年度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发布,施一公落选。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教授立刻撰文鸣不平,媒体迅即跟进、中科院出面声明……一时,施一公被卷入舆论漩涡。

  12月17日-18日,这位“被新闻”的生物学家在南京理工大学参加第二届创新中国论坛,并接受本报独家专访,首次对媒体敞开心扉,畅言对国内科研环境、文化环境的看法。

  “对科技现状要居危思危”

  名人坊:院士选举在中国是个热点事件,牵涉很多人的视线,这次您落选也成为新闻。

  施一公:特别不想谈院士评选的问题,这是件复杂的事。

  名人坊:为什么不愿意谈呢?

  施一公:很简单,社会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已经太多了,关注度太高了。不应该这样。我从2006年开始在清华建立实验室团体,整整五年了,全职回来也已经整四年了,回国的目标中,从来没有当院士一条。我觉得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了。整个社会这种不应有的关注甚至让应该受到关注并讨论的问题得不到重视。

  名人坊:您指的是什么问题?

  施一公:社会对科技界更应该关注的是:中国的科技现状究竟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中国的科技水平能否支撑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否保证国家安全?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很肯定,中国应该怎么办?如何改革科技体制?如何创新科研文化?

  名人坊:您的判断是什么?

  施一公:坦率地讲,我对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深深忧虑,这与我们的大国身份太不相称了!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国家安全不可能靠任何其它国家,只能靠自己的硬实力。与小国不同,科技的落后对大国而言更为危险。我宁愿自己是危言耸听,居安思危不是空话,也许我们已经是居危思危了!如果大家对中国的科技现状有这样的共识,就应该不再纠缠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一心一意投入到对现状的改变中来。

  名人坊:细枝末节,主要指的是些什么现象?

  施一公:比如院士评选,自然有上有下,何劳全社会议论?再比如科技界极为关注的打假,我可能是对此持不同见解的“少数派”。在科技界,打假是主流吗?学术不端固然可恨,但是纵观自然科学历史,造假抄袭的结果也许会浪费个别实验室、个别科技工作者的时间、资源,也可能使某些个体获得了暂时的不应该的名利,但是这些虚假的东西很快就会被淘汰,对于整个科学发展而言实在无关轻重。中国科技界的问题不是假的东西太多,而是原创性的发现太少!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欧美的困境、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可能令很多国人盲目乐观,认为中国是世界强国了。但是别忘了,100多年前的中国曾经有过GDP世界第一的辉煌。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关注如何让科技进步支持国家强大、经济持续发展,很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都偏离了主题,小事放大,全民攻击。现在有太多严肃的学术问题,被娱乐、被炒作,在学术圈内部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三好学生很难成为科学家”

  名人坊:我们采访过的丁肇中先生,对社会问题不置一词,单纯得像孩子。国内的科学家或者各行人士,往往被社会现实逼成“愤青”。

  施一公:太对了。所以我不得不说到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国文化真的鼓励创新吗?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起源于中国?文化的创新需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以及包容百家之氛围,中国的大学鼓励创新文化吗?我们的文化强调平均、平和,几乎无条件地尊敬师长,我们往往枪打出头鸟,这与创新相符吗?

  我常常鼓励、甚至怂恿我的学生,挑战我,向我发问。你要想走远的话,你得有脾气。我讲过三好学生很难成为科学家,尤其是德智体各方面都是第一名的学生很难成为科学家。我倒觉得有一些脾气的学生很有机会。有个性的学生做研究的潜力较大,而八面玲珑的学生尽管讨人喜欢却常常在研究上坚持不下去。我希望学生挑战我的推理,鼓励学生与我争论,每次学生跟我有不同意见时,我会刻意表扬学生!很简单,做创新性的科学研究需要批判性的分析思维(critical analysis),学生、特别是中国的学生必须要去除墨守陈规的思想,而中国文化欣赏“乖孩子”,这与创新背道而驰。

  “我们都欠中国至少15年全职工作”

  名人坊:您谈了很多“坏风气”,你也不适应“坏空气”,空气污染诱发了你的咽炎。为什么还要回国?

  施一公:别听我说了这么多问题,但是我在美国时为爱国、护国做了多少出头的事情,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个我们有机会再细聊。我从清华本科毕业后就去了美国,成年后在美国生活的年份超过了在中国。有个好朋友曾对我说,一公,我们都欠中国至少15年的全职工作,这深深触动了我。此外,假如目前的中国方方面面都没有了问题,中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那我们也真没有回来的必要了。

  名人坊:听说您还是我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的倡议者?

  施一公:是的。你看,从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到十大开国元帅中6位曾留学海外、23位“两弹一星”元勋21位是“海归”,海外留学人才推动了近代中国的进步。所以我写博客呼朋唤友:虽然北京的空气还有污染,虽然中国的科技体制还不完美,虽然国内的文化氛围还不够宽容,但这里是你的家,你的祖国,这里有你血脉相连的父老乡亲,他们对你充满了期望。而中国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也正为施展你的才能提供了最好的舞台!

  名人坊:然而您说的问题,是所有海归科学家都要面临的“本土文化冲突”,你们怎么与之共舞?

  施一公:我回国四年,有时会有点悲壮的感觉,甚至对未来也会感觉不尽如人意,但我还是有我的乐观。有位加盟清华生命科学院的“海归”年轻教授和我第一次正式谈话,就坦率地问:一公,你觉得我需要每周花多少时间出去拉关系?以便将来在基金申请等方面得到照顾。我答他:一分钟都不需要!我相信,你在中国靠实力可以崛起,其他像你一样的年轻人也一样完全可以靠实力崛起!刚才,我对南理工的学生也是同样的话:注意啊,微小改变中国!靠什么?靠我们每一个微小的个人默默努力,默默成长,就像草一样。我们无法选择时代,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时代。

  记者手记

  这篇稿子的见报最终还是错过了最佳发稿时间。那几日,施一公落选院士被大量报道,上了新浪首页,而本报记者在南京获得了与当事人独家对话的机会。但是,与“博眼球”相比,报道的准确性、对采访对象的尊重,更为重要。我们选择了等待。

  施一公的认真让人印象深刻。“你们给我的时间太少,既然是我的专访,我一般要看三四天,我要对我的话负责”。数日中,与记者短信、电话、邮件往来多次,深化交流,记者重写,他重看。

  他在邮件里说,“这些观点是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向大众阐述,对我意义非凡。这是我们过去几百年的问题所在和今后发展的最大障碍。我非常希望这些观点在访谈中充分体现,让世人意识到中国所处的境地。相对上述命题,某某话题,实在是件微不足道的事情。”

相关文章

中国科协发布推荐(提名)院士候选人“十不准”

中国科协目前正在组织开展2023年两院院士候选人推选工作。为净化学术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使院士候选人推选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不受非学术因素干扰,维护院士称号学术性、荣誉性、纯洁性,7月4日......

院士坦言:如果没有项目或“帽子”,不足以让科研人体面

周忠和院士曾表示:在我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学生们的接触中,深刻地感受到,稳定支持不仅仅指科研经费的稳定,也指要能让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有稳定的保障。据我了解,目前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或多或少要与项目或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在日被捕!外交部最新回应

6月19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据报道,日本警方近日逮捕了一名中国籍的研究员。中方对此有何评论?毛宁表示,中方注意到有关报道,对此高度关注。我们已通过外交渠道向日方表达严重关切......

席南华院士:构建汉语中的科技语言体系

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征程中,有几个非科技的问题值得关注,那就是语言体系、学术自尊和学术骨气。语言是社会最基础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交流的基础工具。汉语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承载着博大精深的......

如何实现创新突破?钱七虎院士寄语“不要受权威束缚”

6月10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武汉大学主办的“第三届钱七虎讲座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青年科学家论坛”在武汉举行。在“大咖面对面”环节,针对现场年轻人关心的“青年学......

王守武院士两大基金已资助多名国科大学子

6月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国科大基金会)获悉,我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守武及家人捐赠千万余元设立的王守武奖励基金、王守武科教发展基金,已资助多名......

三峡大学全职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

6月12日,“新时代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暨三峡大学水利工程学科发展专家咨询会”在湖北宜昌举行,中国工程院李焯芬院士正式全职受聘三峡大学。开幕式由三峡大学校长王炎廷主持,来自全国水利工程领域的十多......

院士论碳:可再生能源主导能源转型,政策是首因

直立人学会用火这一技能时,人类历史上的能源发展也迈出了重要一步。随后的发展进程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主导了全球能源结构,“下一阶段,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前进的方向,那就是新能源主导的能源时代。”在6月1......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连聘3位院士

6月7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踔厉奋发启新程,笃行不怠向未来”首届学生学术论坛暨院士聘任仪式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申能集团(上海电缆研究所)技术总指导黄崇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

中科院学部回应《饶议科学》院士增选存行贿受贿问题

5月3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当天,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的个人微信公众号“饶议科学”发布《院士选举改革的第一步:收到贿赂上交》一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饶议科学”该文称:“中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