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12 10:32 原文链接: 海绵陶瓷像棉花糖,能隔火能滤水

  陶瓷以耐高温而闻名,但致命的缺点是一旦形状发生变化就会破裂。中外科学家利用陶瓷纳米纤维制备出一种海绵状新材料,不仅超轻、耐热,其制备过程也快速经济,有望用于制作消防服和水净化等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的《科学·进展》上。

  论文通讯作者,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副教授伍晖6月11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纳米纤维一般通过静电纺丝或3D激光打印等工艺进行生产,前者不适合于将纳米纤维组建成为三维结构;后者则耗时较多,成本较高。研究团队用廉价高效的气流纺丝技术,通过高速的气流将陶瓷前驱体溶液拉伸为纳米纤维,并用一种多孔收集器将其收集组建成为海绵结构,加热除掉前驱体中的高分子与溶剂,以得到一个由相互缠结的陶瓷纳米纤维组成的海绵。

  这种新型材料可以像棉花糖一样又轻又软,即便被压扁仍可以反弹回近似原始形态,且不会被损坏。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王浩伦表示,在实验室测试中,将一片花瓣放置在由二氧化锆陶瓷制成的7毫米厚的海绵上,海绵底部以400℃加热10分钟后,花瓣仍完好无损,而用普通结构的陶瓷材料来隔热的话,花瓣早就焦了。因此,该材料可用于制作消防服等耐热柔性绝缘材料。

  此外,这种海绵陶瓷利用其多孔性与光催化活性,当其被有机污染物染色时,在光照下仅用15分钟就可以将污染物分解掉。王浩伦称,当代水过滤技术中所用的过滤材料大多是粉末状,难以重复利用,这种新型材料则具有便于回收和重复使用的优势。

相关文章

快速热成型陶瓷有望用于电子产品

科技日报北京10月9日电(实习记者张佳欣)据最近发表在《先进材料》杂志上的论文,美国东北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压铸成复杂零件的全陶瓷材料。这一行业突破可能改变包括手机和其他无线电部件在内的散热电子......

中外科学家揭示特异保存海绵化石的埋藏学机制

安吉生物群是发现于浙江安吉奥陶纪末文昌组黑色页岩夹层中的特异埋藏化石群,其中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海绵动物软体组织结构。该生物群为研究华南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后赫南特期的深水生态系统以及海绵动物演化提供了重要......

陶瓷加工质量研究,这种方法很重要

氧化锆陶瓷是具有优异物理化学性能的典型工程陶瓷,在医疗、通信、军工、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工程陶瓷高硬脆的特性,其在精密磨削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裂纹、残余应力等表面/亚表面损伤,使得加工后工件的......

新型储能复合材料制备:向丝瓜海绵学习结构

探索低成本、短流程、环境友好、性能良好的相变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意义。近日,江南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蔡以兵课题组从丝瓜海绵结构中获得启示,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制备出了一种高性能相变符合材料。相关成果3月......

中国学者提出增强仿生陶瓷韧性的新方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课题组茅瓅波副研究员等从生物矿物的残余应力增强机制中获得启发,提出一种新的仿生增韧方法,可显著提升仿珍珠母陶瓷的韧性,韧性放大系数达16.1±1.1,优于最先进的仿生陶瓷。相......

吴成铁团队构建微生物催化生物陶瓷用于骨再生

近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吴成铁团队提出微生物催化活性矿物诱导成骨的构想,并利用微生物催化作用构建生物陶瓷支架表面微纳米结构用于骨组织再生。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吴成铁告诉《中国科学报》......

海绵共附生放线菌中发现新骨架硫代稠环生物碱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2019级硕士研究生张鑫雅、2018级博士研究生陈思强在张长生研究员、张海波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从海绵共附生放线菌中发现两个硫代生物碱类化合物dassonmycinsA(1)和B......

上海硅酸盐所研制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用于修复人体硬组织的历史悠久,从生物惰性材料(如氧化铝和氧化锆等)发展到既具有生物活性又可降解的生物材料(如磷酸盐和硅酸盐生物陶瓷、硅基生物玻璃等),其生理功能要求不再是简单的组织填充替代......

研究揭示镁硅掺杂Ce:YAG荧光陶瓷研究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微纳光电子功能材料实验室与复旦大学合作,在镁硅掺杂的Ce:YAG荧光陶瓷的Ce3+离子发光红移机理和荧光性能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合金和化合物杂......

绿色新型建材泡沫陶瓷:1000℃高温下也不变形

建筑外墙保温层保温却不防火,每年都有外墙保温层引起或因保温层迅速蔓延的火灾,那么能否有既保温又隔热防火的材料?1月6日,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绿色新型建材泡沫陶瓷,不但能够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