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1-29 11:34 原文链接: 版纳植物园在榕蜂共生体系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榕树依赖榕小蜂传粉形成种子,榕小蜂也只能在榕果内的小花上产卵繁殖后代,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维持榕蜂共生体系稳定的机制成为科学家们一直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榕小蜂为找到接收期榕果,要经过长距离飞行,那么是不是个体较大的榕小蜂更有可能找到寄住榕树?榕小蜂在进入榕果时,要钻过覆有层层苞片的苞片口,那么苞片口是否对榕小蜂个体大小有限制呢?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协同进化组硕士生刘聪在导师彭艳琼的指导下以对叶榕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rchali Mayr为研究材料,通过测量比较刚出果榕小蜂、到达榕果榕小蜂、夹死于苞片口榕小蜂和进入果腔榕小蜂的个体大小,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到达接收期榕果的小蜂的个体明显大于刚出果的榕小蜂,夹死于苞片口的榕小蜂明显大于进入果腔的榕小蜂。这说明在寻找寄主的过程中,个体较大的榕小蜂更有可能到达榕果,但是榕果苞片口限制了榕小蜂个体的最大程度,即苞片口成为了榕小蜂个体大小的“过滤器”,稳定了榕小蜂个体大小。这也有利于榕蜂共生体系的维持。该研究结果发表在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上。

  榕小蜂在榕果内的细小雌花中营寄生生活,其体型非常微小,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传粉榕小蜂的染色体研究存在很大困难,世界上仅有俄罗斯专家研究研究过一个无花果榕小蜂的例子,而且未再能重覆。

  版纳植物园协同进化组博士生柳青在导师杨大荣老师的指导下,选取西双版纳广泛分布的大果榕组4种榕树对应的传粉榕小蜂为研究对象,通过近百次探索与实验,成功地研究出一套适合传粉榕小蜂染色体研究的方法-榕小蜂脑组织细胞培养法,并运用该方法对4种榕树的传粉昆虫进行了染色体核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传粉榕小蜂预蛹期脑组织是进行该类昆虫染色体研究的最佳材料。4种传粉榕小蜂具有相对保守的染色体核型,染色体类型一致,染色体相对长度大小也较为相近。染色体研究作为一个基础的研究手段,可以弥补形态和分子研究的不足,以辅助解决起源、种间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等问题。本文提出的脑组织细胞培养法为今后更大范围、更为深入和精细的水平开展传粉榕小蜂染色体研究提供了可能。该研究结果发表在Symbiosis上。

  目前,对于热带植物现存分布情况的研究更多地是强调地理隔离和冈瓦纳大陆分离的作用。早期对榕树分布的研究也支持的这个观点。

  版纳植物园协同进化组徐磊博士在导师杨大荣等指导下,通过广泛的取样(208种榕树),重建了榕树系统发育树和分析了其生物地理历史。结果显示,在冈瓦纳大陆各板块分裂前榕树起源于南美大陆,之后扩散到印度大陆,在印度大陆发生了适应性辐射进化,并在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非洲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之后在各大板块之间发生了迅速的适应性辐射。并且,其系统分化时间与几个大的地质事件比较吻合。但与前人研究不同的是,与地质事件等生态机会和多样性扩散相比,地理隔离在榕树的多样性分化中起到的作用相对较小。该研究结果已发表在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上。

相关文章

男性不育?从X染色体上找问题

近日,一项发表于《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的国际研究发现,X染色体上的50多个基因产生突变可能导致精子生成不良。近一半精子数低或为零的男性不问题仍未有医学解释。在过去几年中,研究仅确定了可能与精子产生问题......

“自私超基因”严重破坏遗传多样性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生物学家首次使用群体基因组学来阐明一种被称为分离变相因子(SD)的“自私遗传元素”的进化和后果。发表在《eLife》杂志上的论文表明,SD已导致染色体组织和遗传多样性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类孕育后代为什么这么难?“自私”染色体在作祟

英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自私染色体”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类胚胎会早亡。这项近日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的研究解释了为什么鱼类胚胎生存良好,而人类胚胎往往无法存活。该研究这对不孕不育治疗具......

象腿蕉染色体级别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海外知名学者JohnSeymourHeslopHarrison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象腿蕉染色体级别基因组组装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Gigascience。王梓维为该文......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桑树有两套染色体基数

桑树是重要的生态和经济树种。我国科研人员最新研究发现,染色体的融合断裂使得桑树拥有两套染色体基数。这项研究打破了以往“一种生物只有一套染色体基数”的认知,为准确绘制桑树亲缘关系“家谱”奠定基础。相关研......

上海师大团队破解染色体级别基因组密码

中新网上海12月16日电(记者许婧)上海师范大学16日发布消息称,该校王全华研究团队在菠菜基因组研究领域又取得一项重大标志性研究成果。团队联合康奈尔大学BoyceThompson研究所(BTI)费章君......

揭示麂属动物染色体融合的分子机制及基因组三维构象

麂属动物是鲸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麂亚科下的一类哺乳动物,属内各物种间差异巨大的染色体数目而受到生物学家关注,是研究哺乳动物成种机制和染色体演化的优异模型。小麂、黑麂是我国特有的物种,黑麂和贡山麂是......

揭示人类端粒DNA合成关键分子机制

近日,大连化物所所分子模拟与设计研究组(1106组)李国辉研究员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准医学研究院雷鸣教授、武健教授团队合作,在揭示人类端粒DNA合成关键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端粒是位于真核......

揭示基因“无用”序列稳定染色质三维结构及细胞稳态机制

人类基因组中的非编码序列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非编码RNA、启动子、增强子和转座子等。作为在基因组中占比约98%的非编码区域,仍有大量是功能未知的,这些曾被认为是基因组中“垃圾”的......

连发4篇Sci正刊!徐彦辉揭示染色体结构及转录新机制

以人类为代表的高等生物进化出一系列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利用同一套基因组形成多种不同表型的细胞,实现复杂的生长发育过程。发生在基因启动子区的转录起始过程是基因表达调控的核心。通过表观遗传修饰(如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