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8-31 10:40 原文链接: 生物燃料电池新探索细胞组镶嵌电子装置

  美国化学协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日前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生物燃料电池”。该电池利用了活性细胞中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的物质――线粒体。研究人员称,此类电池未来能够以能量饮料甚至植物油为燃料,驱动小型电子装置。

  燃料电池通常包括以电池可以使用的形式分解和重组分子,过程中释放电子,电子捕捉后从而形成电流。BBC新闻称,虽然谈及上述电池未来的应用为时过早,但在将活性细胞组镶嵌电子装置的技术发展进程中,这一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大学的谢莉・敏提尔(Shelley Minteer)表示,新“生物燃料电池”未来可以替代某些一次性电池。敏提尔主要研究从大自然中借鉴能源生产的技术。目前为止,敏提尔和同事们的工作集中在酶的使用上。酶擅长分解甲醇或葡萄糖等“燃料”分子。此次新电池利用了活性细胞的微小组分线粒体,酶作用的总体效果将一系列的“燃料”分子转化为电池可以利用的形式。

  敏提尔表示:“完全消耗一个燃料分子需要一系列的酶。一些简单的燃料分子需要三种酶,葡萄糖等复杂的燃料分子需要22种酶,并且要让这些酶协同工作。线粒体能够引导燃料分子依次通过每个酶。相比我们在电极附近放置酶溶液,线粒体的代谢效率高得多。”

  新电池示范装置目前仅可使用由单一类型分子组成的简单燃料,但未来人们的目标是让其处理复杂的生物燃料。敏提尔解释说:“线粒体可以破坏各种燃料分子。这意味着该装置可以处理能量饮料或高蛋白饮品等燃料混合物。”

  新生物燃料电池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研究人员正在努力改变该装置使用的材料,使其产生更多的能量。而新墨西哥大学新兴能源技术中心主任普拉门・阿坦纳索夫(Plamen Atanassov)表示,生物燃料电池可能并非大家最关注的焦点。本次研究可将细胞组分引入技术装置中,尤其还能获取能量,这是生物技术的开创性成就。但阿坦纳索夫承认:“是否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实际应用尚待观察”。

  阿坦纳索夫说,技术虽然发展很快,但突破并非一蹴而就。他指出,从第一台示范性标准燃料电池到太空任务中的首次应用,中间经过了50年时间。这项工作的主要贡献是架起了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协同的桥梁,有望促进一个全新的生物燃料电池领域的出现。

相关文章

Nature子刊:基因改造线粒体延长寿命

线粒体(mitochondrion),是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内有一套独立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线粒体DNA(mtDNA)。由于线粒体在能量稳态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线粒体障碍会导致多种疾病发生,包......

PNAS|单细胞测序新技术揭示了这种有害线粒体DNA突变

线粒体功能下降是衰老和年龄相关疾病的基础,但线粒体DNA(mtDNA)突变在这些过程中的作用仍然难以捉摸。为了研究mtDNA突变的模式,在单细胞水平上量化mtDNA突变及其相关的致病效应尤为重要。然而......

用阳光给线粒体“充电”或有助延寿

在人体中用太阳光给细胞充电的前景似乎更像是科幻小说,而非科学。不过,一项生命科学新研究从可再生能源领域借鉴了一项技术,表明基因工程线粒体可将光能转化为细胞可利用的化学能,最终延长秀丽线虫的寿命,这些发......

母亲线粒体使患儿细胞“重生”

来自母亲的“礼物”可能会让线粒体有缺陷的患儿细胞重新恢复活力。一个研究小组正在测试一种方法,将患儿的血细胞浸泡在母亲健康线粒体的“培养基”中,然后重新注入患儿体内。早期迹象表明,这种干预是安全的,可能......

FIE|前沿专题:精选燃料电池系列文章

#1Effectofcatalystlayermesoscopicpore-morphologyoncoldstartprocessofPEMfuelcellsAhmedMohmedDAFALLA,F......

线粒体移植治疗罕见遗传病安全有效

以色列研究团队近日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测试了一种利用线粒体在细胞生命形式之间的持久能力的潜在治疗方法。它涉及用患者母亲捐赠的健康线粒体来增强患者的造血干细胞。这种方法首次在6名患......

线粒体TCA酶入核调控多能性的全新模式获揭示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团队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研究揭示了线粒体TCA循环酶入核通过表观遗传调控多能性的重要作用,拓展了线粒体反向信号调控干细胞多能性的新模式。相关研究在线......

科学家发现协助线粒体外膜蛋白嵌入的关键蛋白

线粒体外膜蛋白不仅可以调控线粒体与其他细胞器的分子信号传递,还能够促发受损线粒体通过自噬方式降解从而维持细胞线粒体稳态。线粒体外膜蛋白是如何嵌入线粒体膜的机制仍有待揭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

揭示线粒体tRNA选择性降解导致HUPRA综合征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小龙团队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研究员王剑团队合作以SelectivedegradationoftRNASer(AGY)isthepr......

高抗一氧化碳毒化的燃料电池阳极研制成功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高敏锐课题组与教授杨晴课题组合作,通过引入少量钴改良钼镍合金催化剂,创制出一种低成本、一氧化碳耐受性好的非贵金属氢氧化催化剂。相关成果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并被评选为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