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2-07 16:23 原文链接: 用科技为冬奥会火炬编织外衣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在即,激动人心的火炬接力仪式正在进行。旋转上升,犹如丝带舞动飘逸,化作顶端的熊熊火焰……

  作为历届奥运会中备受关注的元素之一,此次冬奥火炬“飞扬”一亮相就吸睛无数。东华大学机械学院教授、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孙以泽团队作为火炬重要部分外飘带(外壳)的关键制造技术提供方,将为我们揭开“小”火炬背后蕴藏的“大”学问。

  为火炬“织外衣”

  “这是一次艺术设计与科技创新的完美碰撞。”孙以泽对《中国科学报》说,“小小的火炬背后的‘黑科技’可以用‘高新材料’‘高新装备’‘高端制造’来概括。”

  2020年8月,冬奥火炬总体承担方上海石化找到孙以泽,并抛出一道难题——如何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将天马行空的火炬外飘带艺术造型高精度呈现出来。

  火炬“飞扬”的外飘带造型非常特殊,是一个高维曲面体,对工程化制造来说是种极复杂的异性结构件。孙以泽最初看到的“飞扬”是个泥塑作品,那是来源于艺术家的灵感、手工塑造的精品,要完成数字化制造、工业化生产,并且用高科技碳纤维复合材料编织成型,要突破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数学建模,只有数学建模才能高精度还原和复现美轮美奂的艺术设计作品,使自动化数字制造成为可能。

  为打好“地基”,孙以泽团队数次北上,与中央美院火炬外形设计师团队、冬奥会组委相关工作人员等反复探讨、修改、打磨。去年春节期间,课题组成员还在紧锣密鼓地做测试、改方案,从白天忙到黑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孙以泽的带领下,团队攻坚克难,最终用多维曲面拟合智能算法完成数学建模。

  让火炬“活”起来

  在合作团队位于淮安的生产车间里,一台直径8米的环形“大家伙”正在高速运转,成千上百根黑色丝束在交织穿梭,乍一看就像是在“织毛衣”。只需数分钟,便能“织”出一件精确到克的火炬“外衣”。

  孙以泽说,火炬外飘带灵动且优美,但由于它是变径、变曲率的,上下不一样粗,曲面厚薄也不一致,传统制造工艺无法实现,而眼前的这个“大家伙”就是“织”火炬外衣的“秘密武器”,由东华大学独家研制、世界首创的大尺寸异性结构件三维高精度球面立体编织机。

  这台编织机总有576个编织锭子,可编织最大截面500*500毫米,是目前世界上功能最强、编制尺寸最大的三维球面立体编织机。备工作时,在环形球面轨道内,576个高速运动锭子不断变轨飞速交叉、穿梭。该系列编织机可编织大飞机、高铁等大尺寸结构承力件,也可编织螺旋桨、无人机、火炬外飘带等精密异形结构件。

  “这个编织过程可以说是‘险象环生’,每个运动锭子时刻都会面临14种碰撞的可能。”孙以泽形象地说,“这就好比在四车道高速公路上,有几百甚至上千辆车快速交叉穿梭通行,不仅是高速跑,还要不断交叉、里外穿透变道跑,我们通过智能运算、精准变轨控制,才能避免出现‘交通事故’。”

  为了让这些碳纤维复合材料在编织过程中“乖乖听话”,同时在工业生产中立体还原外飘带柔美飘逸的感觉,该团队研究控制算法、奇妙机构、变轨技术等,从理论推导到实验验证再到生产实践,反复调试。发明“偏心”编织的方法,解决了大曲率、变密度编织难题;原创了双机器人协同夹持芯模控制算法,保证大尺寸异形结构件编织在复杂受力状态下的动力学性能最优;研发了单纱张力全流程数字化调控技术,实现了恒张力精确编织;研发了高维曲面自动打磨的技能作业机器人系统。实现了火炬外飘带的三维自动化立体编织和自动化打磨,项目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最终,孙以泽教授团队让火炬“活”了起来,真正呈现出最好的“飞扬”状态。

  最美的科学誓言是爱国

  “小火炬承载大能量,中国有能力、有技术编织成型高精度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看着电视上火炬成功传递的画面,孙以泽激动地说,“我们会用科技创新撑起大国重器的脊梁!”

  心怀“国之大者”,敢啃“硬骨头”,敢为科研创新“领头雁”,这已经成为了孙以泽团队的科研文化。

  细数孙以泽团队科研道路上的每一项成果,无不用科技创新诠释着最炙热的爱国情怀。2018年,团队突破了特种编织物自动化编织技术,编织的特种救生、通信绳缆助力“蛟龙号”完成5000米级和7000米级深潜试验,助力综合科考船“科学号”成功完成热带西太平洋综合考察,破解深海观测数据实时传输的世界难题……该项成果曾获当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如今三维立体编织技术的突破,成功实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大尺寸、高精度编织。该技术未来在无人机的结构件编织、多联装战术导弹的筒体快速成型等国防民生重要领域大有可为。

  最美的科学誓言是爱国,孙以泽身体力行,带领团队以科技创新和解决国家急需为己任,围绕高端织造装备中的“卡脖子”和短板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化应用。在高端机织、针织和编织装备领域一次次取得突破,成为国内高端纺织装备研发最有影响力的“王牌军”。

相关文章

冬奥冰墩墩停售倒计时网友:抓紧落实“一户一墩”

还记得年初冰墩墩向冬奥志愿者们鞠躬道别的“下班名场面”吗?这回冰墩墩可能是真的要“下班”了。双11或许是入手“一墩”的最佳时机。11月9日,记者从天猫获悉,随着冬奥特许商品的授权期限即将到期,冰墩墩等......

王利军:保证比赛公平公正的无声裁判

王利军(首都儿科研究所提供)2月17日23点,国家冬季两项比赛场馆兴奋剂检查站依然灯火通明,北京冬奥会的兴奋剂检查官、首都儿科研究所心血管内科医生王利军正在用英文向一名外籍运动员介绍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央视曝徐梦桃夺冠黑科技:竟然还有个虚拟教练??

伴随一条完美的弧线,31岁的徐梦桃,等待12年,终于拿下冬奥金牌!这条弧线可谓是当前女子空中技巧项目高难度动作,系数高达4.293。徐梦桃也是凭借助滑、起跳、空中翻转和落地的一气呵成,斩获108.61......

冬奥会点燃人们的冰雪运动热情,相关产业不断升温。

2月8日,在全场观众的屏息凝视下,中国滑雪选手谷爱凌惊鸿一跃,成功完成空中转体1620度的超高难度,为中国代表团夺得本届冬奥会的第三金,也是中国女子选手在冬奥会上获得的首枚雪上项目金牌。北京冬奥会再次......

新材料层出不穷打造冬奥“硬实力”

科技冬奥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一大亮点。在安全保障、热力保障和绿色环保等方面,诸多新材料的充分展示和应用,也使本届冬奥会展现了“硬实力”。由北京科技大学李晓刚教授主导完成的“高性能低合金耐蚀钢系列钢......

牛!世界冠军的滑板有这么多材料黑科技!

2022年2月8日上午10点,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中国选手谷爱凌夺得冠军。4周半,1620度谷爱凌创造了中国冰雪历史她脚下的滑板也成为了亮点,瑞士滑雪品牌FACTION为其......

这届冬奥会将绿色低碳贯穿到底!

“当前,全球都在努力减轻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未来至关重要。我们希望奥运赛事的举办能够在可持续性方面为全世界引领示范,也希望奥运赛事的举办能够在主办国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加速......

科技助力打造高性能中国冬奥“战衣”

2月7日,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A组决赛中,中国选手任子威获得金牌。超越、反超越,压线冲刺的激烈竞争让观众为冲金欢呼的同时,也在赞叹任子威的“战衣”固若金汤。短道速滑比赛情况瞬息万变,胜负......

“冬奥史上最快的冰”就是中国制造!

2月5日下午,国家速滑馆的“首金”诞生。来自荷兰的选手伊雷妮·斯豪滕获得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决赛冠军。这个臻于完美的冰雪场地背后隐藏着硬核新科技——天然工质二氧化碳技术。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张信荣带队......

我国首创“永不融化的冰雪”,助力冰雪运动走向大众!

北京2022年冬奥会已经开幕,冰雪运动的热度也在持续升温。当年我国提出的“3亿人上冰雪”的愿景,已走向现实。推广冰雪运动,就要有冰。不过,自然状态下的冰雪,升温后就融化,水淅淅沥沥,叫人烦恼。人工搭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