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28 14:35 原文链接: 研究发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空间变异与跨尺度关联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占锋团队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许涵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旗舰项目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发现热带山地雨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空间变异与跨尺度关联。相关成果发表于《整体环境科学》和《环境管理杂志》。

  微生物残体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在调控土壤有机碳库的结构和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碳库的空间分布和互作是当前碳循环研究面临的巨大挑战。热带森林储存了全球60%以上的植被碳,约为陆地碳储量的25%,且拥有最高的有机碳周转率。因此,阐明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其它碳库的多尺度关联特征是提升森林碳循环可预测性和适应性管理的重要途径。

  研究团队基于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公顷大样地,系统研究了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植物和土壤有机碳库的跨尺度关联特征。研究发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及其在土壤有机碳中的比例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和显著的自相关,具有显著的高-高和低-低聚类格局,土壤、地形和植物生物量是重要的驱动因子;微生物残体碳、土壤有机碳和植物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并遵循幂律标度;微生物残体碳表现出更强的空间异质性和更弱的均匀性,微生物残体碳和土壤有机碳之间的跨尺度相关性要比微生物残体与植物生物量之间更强更稳定。

  该研究首次对热带山地雨林中植物、土壤、微生物碳库的关联特征进行了跨尺度分析,提升了我们对森林碳循环机理性理解,支撑了碳分布模型的发展,也为热带森林碳管理提供了新视角。

相关文章

研究发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空间变异与跨尺度关联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占锋团队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许涵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旗舰项目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发现热带山地雨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空......

研究发现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空间变异与跨尺度关联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刘占锋团队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许涵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旗舰项目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发现热带山地雨林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空......

青藏高原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地理学驱动机制研究获进展

根际微生物在保护植物健康、提高植物生产力和次生代谢产物积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非生物因素,如土壤理化特性和气候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包括植物种类、......

热带森林微生物残体碳对氮添加方式的响应获揭示

近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恢复生态学任务团队发现土壤深度调控热带森林微生物残体碳对氮添加方式的响应。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环境管理杂志》(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高寒植被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布研究

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分解者,是植被变化过程中重要的生物参与者,在土壤质量改善、植物生产力调节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其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等分布模式及构建过程(确定或......

沈阳生态所在土壤微生物对冻融循环响应研究中获进展

冻融现象在寒带和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而气候变暖加剧使冻融现象变得更加频繁。土壤微生物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关于冻融循环的响应过程却知之甚少,对不同强度、不同阶段冻融作......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含量及其环境驱动的差异机制获进展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长期植稻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人工湿地土壤,即水稻土。相比于旱地土,水稻土具有特殊的氧化还原过程,土壤中的有机质可以支撑更多的微生物生物量,然而,该现象的内在机制仍缺乏系统阐释。中国科学院......

河西走廊荒漠区土壤微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驱动机制研究

近年来,研究表明,不同的微生物类群,特别是细菌和真菌,在全球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纬度、纵向和海拔多样性分布格局,而关于荒漠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理格局的研究有待提升。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李玉强团队......

沈阳生态所在土壤微生物对冻融循环响应研究中获进展

冻融现象在寒带和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而气候变暖加剧使冻融现象变得更加频繁。土壤微生物在受到外界干扰时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发挥重要作用,关于冻融循环的响应过程却知之甚少,对不同强度、不同阶段冻融作......

我学者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响应规律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正经历着氮沉降急剧增加和降水变化的生态影响过程。高寒草甸约占青藏高原面积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类型之一。虽然氮沉降和降水的变化会引起植物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但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