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两大碳库的通道,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枢纽之一。河流溶解有机碳(DOC)属于活性较高的有机碳,易被氧化分解,是河流水体微生物的直接碳源,也是河流水体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近些年来,包含水库拦截、地表水取用及地下水开采的人为水调节活动改变河流水文、水力过程,影响河流与近海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因此,厘清河流碳的运输特征颇为重要,对全球碳收支估算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尤艳彬、研究员谢正辉、研究员贾炳浩,联合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博士王妍等,基于考虑土壤及河流DOC动态及人为水调节活动的陆面过程模式,结合地表水及地下水取用数据集,在全球尺度上进行了三组数值模拟试验用于研究人为水调节对河流DOC输送的影响。

  结果表明:人为水调节活动使全球大部分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土壤流失量增加;全球大部分河流DOC输送主要受水库拦截和地表水调节的影响。由于人为水调节活动,全球河流输送至海洋的DOC通量年均减少13.36±2.45 Tg C yr-1,同时随着时间的增长,减少的DOC通量也随之增加,从1981年的9.13 Tg C yr-1(4.83%)增加到2013年的16.45 Tg C yr-1(6.20%),尤其是在太平洋及大西洋地区。总的来说,本研究提出了有效的方案来模拟DOC从陆地到水生系统的输出,这对改进碳收支估算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系统动力学》(Earth System Dynamic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的支持。

  

相关文章

研究揭示人为水调节活动对全球可溶性有机碳输送的影响

河流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两大碳库的通道,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枢纽之一。河流溶解有机碳(DOC)属于活性较高的有机碳,易被氧化分解,是河流水体微生物的直接碳源,也是河流水体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近些年来......

研究揭示人为水调节活动对全球可溶性有机碳输送的影响

河流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两大碳库的通道,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枢纽之一。河流溶解有机碳(DOC)属于活性较高的有机碳,易被氧化分解,是河流水体微生物的直接碳源,也是河流水体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近些年来......

黄土高原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研究中获进展

在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深层土壤有机碳在碳管理和碳循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区域尺度上,深层土壤样品获取困难,导致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缺乏。中国科学......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机制方面获进展

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冻土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丰富,并对气候变化颇为敏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作用下,青藏高原地区永久性冻土层消融面积不断扩大,加剧了冻土湿地土壤有机碳不稳定性。CO2排放速率的增加,促进了......

氮添加对生物固氮的负效应随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减弱

传统观点认为,由于生物固氮是一个消耗能量的化学反应,当土壤可利用氮浓度增加时,兼性固氮者下调固氮速率(转而利用土壤氮),而专性固氮者被淘汰或取代。基于这样的认识形成的“氮富集抑制生物固氮”理论观点已被......

铁氧化物促进的有机碳埋藏能增加大气氧含量

除了光合作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大气中的氧气含量?2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人员发现,铁氧化物促进的有机碳埋藏是影响大气氧含量的一个独立因素,可以引起大气氧含量发生数量......

揭示土壤有机碳不同分子组分的周转差异及温度敏感性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储量最大的活跃碳库。探究土壤有机碳周转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对准确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至关重要。然而,土壤有机碳组成复杂,不同分子组分的化学结构和环境行为(如与土壤矿物的交互作用)存在差......

深海惰性溶解有机碳研究获进展

海洋中蕴含着大量的溶解有机碳,其中超过95%的溶解有机碳难以被微生物降解,被称为惰性溶解有机碳。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利用长时间培养实验揭示了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的惰性机理。相关研究发表于Environme......

稻田土壤碳铁复合物对有机碳的保护效应与机制取得进展

南方稻田土壤富含铁矿物,大量研究强调了碳铁耦合对土壤有机碳长期储存和稳定的重要性,但由于碳铁复合物难以从土壤中分离,其对土壤有机碳的保护机制认识尚未深入。为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金水研究......

长期耕作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潜在调控机制获揭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耕地质量保育团队揭示了长期保护性耕作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的主控因素和微生物调控机制,研究成果有助于对土壤固碳培肥调控机制的理解,为区域保护性耕作实践和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