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1-07 17:38 原文链接: 研究揭示水稻基因组“垃圾DNA”的真相

  对于动植物的DNA来说,仅有不到5%能够翻译成蛋白质,进行生命活动。而大部分DNA转录成RNA之后,便不再继续翻译,这些非编码RNA一度被认为是转录中的“噪音”“暗物质”, 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垃圾DNA”。


  近十年来,随着探索未知的技术的进步,这些所谓“垃圾DNA”的重要性才开始为人们所了解。

  近日,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农科院作科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等研究人员利用全基因组分析的手段,对水稻及其近缘野生种基因组中的“垃圾DNA”进行注释。结果发现,有些被称做“垃圾DNA”的变异与水稻淀粉含量、籽粒大小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多样性相关。其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垃圾DNA”绝非垃圾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即DNA转录产生mRNA,mRNA利用所携带的遗传信息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中心法则认为,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随着大量生物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科学家们发现绝大多数生物基因组中90%以上的DNA不编码任何蛋白质,于是将其划入了垃圾行列。

  后来科学家又发现,人类编码蛋白的基因数量跟蠕虫的几乎相同,所以仅靠编码区的DNA差异,没法解释人与其他生物的差异。

  而所谓的“垃圾DNA”才是唯一随着生物复杂性增加而数量增加的基因组区域。同时,科学家发现,“垃圾DNA”对人体的影响作用渗透到了遗传调控网络中的方方面面,从罕见的遗传疾病到唐氏综合征,从常见的病毒感染到衰老过程等,都与其脱离不了干系。对这些非编码DNA的研究,宣示着新一轮基因功能研究革新时代的到来。

  该论文第一作者、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郑晓明介绍,非编码DNA对动物体的影响作用研究已有很多,但大家对其在植物中发挥的作用知之甚少。

  “在水稻基因组中,目前已克隆的影响水稻形态性状的基因位点大概有3000多个,99%以上的基因位点都是蛋白质编码区。但是,借助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我们发现,跟水稻形态、性状的多样性相关的变异大部分集中在非编码区。”郑晓明告诉《中国科学报》。

  “尽管科学家们对作物驯化进行了近20年的基因组学研究,但我们对大多数作物在驯化过程中发生形态性状改变的遗传基础却不了解。”该论文另一作者、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教授Kenneth M.Olsen说。

  神通广大的非编码DNA

  基于非编码DNA区域在组织中表达量低、保守性差,用于探索其功能的手段比较落后等原因,对其研究一直落后于对编码区DNA的研究。

  “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去核糖体RNA测序的方法,更精确、广泛得到组织中表达的DNA区域。”郑晓明说,“从野生稻到现在食用的水稻,仅经过了一万多年的人工驯化、改良,其株型、穗型、粒型以及种皮颜色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此过程中,累积的突变、重组次数少,所以噪音小,水稻及其近缘野生种是适合进行非编码DNA的研究体系。”

  她所在的团队致力于水稻及其近缘野生种的种质资源收集和研究工作,一直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水稻及其近缘野生种的研究材料。

  他们首先对水稻及其近缘野生种进行了全链特异性转录组测序,鉴定了3363个长链非编码RNA。结合多组学深入分析表明,下调的长链非编码RNA受到人工选择,并与碳固定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

  研究人员又进一步利用转基因实验和群体遗传分析证实,长链非编码RNA表达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了水稻驯化过程中多个籽粒性状的变异。

  性状变异研究的新思路

  “这项研究首次从全基因组水平对水稻及其祖先种的长链非编码RNA结构、表达模式、分子机制和进化历史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长链非编码RNA调控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变异的分子机制,为水稻农艺性状变异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可为水稻全基因组设计育种提供路线图,对水稻遗传改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论文通讯作者、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杨庆文说。

  张学勇是作科所小麦基因资源课题组研究员,他认为,郑晓明等人发现了长链非编码RNA对于水稻生长全过程的调控作用,这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这给今后人为控制DNA转录量,进而改变性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比如,对于患有糖尿病、尿毒症等疾病的人来说,如果能降低水稻中的淀粉含量,就不必禁食大米。”张学勇说,“同时,这项研究也给做其他谷物研究的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既然在水稻中有这样的调控系统,那在小麦、玉米、高粱等作物中,会不会也存在呢?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关文章

植物所发现水稻中控制两个时期的耐寒分子模块

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苗期和孕穗期是两个对低温胁迫非常敏感的阶段,但鲜有关于同时调控两个时期的分子模块的报道。解析水稻低温信号调控网络、挖掘关键调控基因以及开展分子设计育种,是解决水稻耐低温胁迫的有效......

构建水稻基因组倒位变异图谱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发布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水稻群体水平倒位变异图谱,并挖掘获得了新的水稻耐热优异等位基因,该研究对水稻育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

基因组精确注释新方法:增强子鉴定新技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动物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研发出增强子鉴定新技术。该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平均分辨率提高了约10倍,为基因组的精确注释提供了新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核酸研究》(......

迈向CRISPR2.0,下一代基因编辑技术方兴未艾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本月稍早时间宣布,批准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上市,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镰状细胞贫血病患者。这是FDA批准的首款CRISPR基因编辑疗法。而11......

瑞孚迪:改变千万新生命——全基因组测序在新生儿筛查中的应用

导读:这项技术可以及早发现那些可能对患儿生命产生重大影响的罕见疾病。     瑞孚迪的这项首创研究证明了全基因组测序在对看似健康的新生儿的筛查中存在重......

科学家解析百余“神奇蘑菇”基因组以培育新品种

科学家收集了几十种“神奇蘑菇”的基因组数据,以了解驯化和培养是如何改变它们的,从而培育新品种蘑菇。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当代生物学》。裸盖菇的商业品种缺乏遗传多样性,因为它们被驯化为人类使用。而澳大利亚......

罗锡文团队在水稻无人农场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团队在水稻无人农场建设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一种非线性系统下水稻自主收获中的运输车辆精准定位控制方法,以及一套主从式协同作业系统和相关控制策略。相关成果......

抗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水稻新种质创制成功

4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病原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与作物科学研究所等国内科研单位合作,采用基因编辑等方法,快速创制出对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具有广谱抗性的水稻新种质,......

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取得阶段性进展

原生生物(Protist)是一大类单细胞真核生物的集合,包括单细胞真核藻类和原生动物等,组成了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具有高度多样性,广泛分布于各类水环境中,在生态平衡、物质和能量循环、环境健康、动植物疾......

让水稻也能像大豆一样榨油

9日,记者从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张健研究员团队获悉,该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手段将水稻种子油脂含量从2.3%提升至11.7%,为水稻、玉米、马铃薯、木薯等高产淀粉类粮食作物转换为油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