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2-25 15:41 原文链接: 研究揭示简单机械力实现人造细胞分裂

人造细胞分裂 图片来源:Jan Steinkühler

  地球上生命的成功是基于活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惊人能力。在这样的分裂过程中,细胞外膜必须经历一系列的形态转变,最终膜分裂。近日,德国马普学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和聚合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在人工细胞膜上固定低密度的蛋白质,现在已经实现了对这些形状转变和由此产生的分裂过程前所未有的控制。

  为了控制分裂过程,今天的细胞依赖于由ATP驱动水解的高度特化蛋白质复合物。然而,正如研究人员认为控制分裂可以通过一种更简单的方式实现。这些细胞由巨大的脂质囊泡作成,囊泡的大小与典型的动物细胞相同,并由单一的脂质膜包围,脂质膜为内外水溶液之间提供了坚固而稳定的屏障。

  此外,囊泡和细胞膜具有本质上相同的分子结构。具有宽膜颈的人工细胞在数天或数周内保持稳定,一旦颈部闭合,隔膜就会对颈部产生一种收缩力,将人工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除了证明人工细胞能够分裂,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种新的机制,以系统地控制这种收缩力。他们设计了一种膜,通过暴露在不同浓度的蛋白质中,其内部和外部的分子组成不同。研究人员表示,不对称性产生了一个自发的曲率,决定了人造细胞的形状。此外,一旦形成封闭的膜颈,自发弯曲产生局部收缩力,导致这些细胞分裂。因此,人工细胞的完全分裂是由膜的机械性能驱动的:力直接来自于双层膜的不对称性。

  人工细胞分裂过程也为细胞在体内的分裂提供了新的思路。论文第一作者Jan Steinkühler说:“尽管所有现代细胞似乎都依赖于复杂的蛋白质机制,但我们的细胞祖先可能使用了更简单的分裂机制。已经有人推测,膜力学可能在后面的分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机械控制细胞分裂确实是可能的。”

相关文章

新靶向疗法能减缓或停止细胞分裂

美国普渡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癌症疗法,通过诱骗癌细胞吸收自然阻止细胞分裂的RNA片段来攻击肿瘤。在为期21天的研究过程中,接受新疗法治疗的肿瘤尺寸没有增加,而未经治疗的肿瘤在同一时期内尺寸增加了......

研究揭示生物大分子凝聚态调控细胞命运可塑性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细胞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姚雪彪、刘行联合团队,阐明了EB1蛋白相分离调控纺锤体动力学与细胞分裂命运抉择的物理化学机制,向解析生物大分子凝聚态调控细胞命运可塑性......

塑造着丝粒分布的“世纪之谜”解开

自180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已经注意到细胞核中着丝粒的分布问题。着丝粒是一种特殊染色体区域,对细胞分裂至关重要,但其分布的决定机制和生物学意义仍悬而未决。日本东京大学团队最近提出了一种塑造着丝粒分布的......

关于植物年龄进程不可逆性的研究获进展

与动物类似,植物的一生中历经了多个发育时期的转变。已有研究表明,这一年龄进程是由进化上保守的miRNA——miR156所调控。与昆虫中的保幼激素相似,幼苗中miR156的含量很高,维持植物处于幼年期;......

深圳先进院纳米材料精准生物靶向机制研究获进展

8月5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纳米医疗技术研究中心李红昌课题组、材料界面研究中心喻学锋课题组与高分子药物研究中心李洋课题组,发现纳米材料精准生物分子靶向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Intrinsi......

大脑发育过程中神经干细胞不对称细胞分裂的机制

人类大脑发育是一个复杂但是在时空上非常有序的精确组装过程。神经生物学家们近百年来一直致力于弄清楚体内调控大脑及神经系统发育的细胞分子机制。目前已经发现神经干细胞的不对称细胞分裂(Asymmetricc......

机械力实现人造细胞分裂

地球上生命的成功是基于活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惊人能力。在这样的分裂过程中,细胞外膜必须经历一系列的形态转变,最终膜分裂。近日,德国马普学会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和聚合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在人工细胞膜上......

研究揭示简单机械力实现人造细胞分裂

人造细胞分裂图片来源:JanSteinkühler地球上生命的成功是基于活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惊人能力。在这样的分裂过程中,细胞外膜必须经历一系列的形态转变,最终膜分裂。近日,德国马普学会胶体与界面......

DevelopmentalCell:细胞分裂过程中心粒或扮演关键角色

有丝分裂是染色体所编码的遗传信息平均分配给两个子代细胞的过程,其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本特征,近日,DevelopmentalCell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维也纳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分析了中心粒......

充液腔压力和组织力学如何控制胚胎尺寸及细胞分裂

尺寸控制是组织发育和组织稳态的基础。虽然细胞增殖在这些过程中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研究,但是控制胚胎尺寸的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影响细胞命运仍是未知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美国哈佛......